焦慮抑郁是頭腦被馴化的結果,所以總是用固有的刻板的思維來解決變幻無常的事物,這注定是頭腦劇情下的悲情故事。
就好比刻舟求劍中我們在上游丟失了某件東西,于是在船幫上刻下了記號,妄想在下游找到一樣荒謬。
在抑郁心境障礙下,我們總是不斷通過反芻思維回到過去,處理過去積壓的未曾解決的問題,不斷通過悔恨自責等負面情緒來強化過去的傷痛。這樣做的結果并沒有解決傷痛,而是加深了頭腦的認同,這就是心理的運行機制。
你越想控制的,就會控制你,你越抗拒的,就會越持續。
通常頭腦處理傷痛的方式就是否認壓制和逃避,從而達到心理的慰藉,但是請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者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大的精神能量,反而使它更強大了。
光能夠照亮光,黑暗只能吞噬黑暗,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光進來。光出現了,黑暗也就消融了。
有些朋友認為我在當下過得很痛苦,那么我可以通過對過去美好回憶和對未來的憧憬,就可以解決痛苦,但事實上,你每一次對未來的憧憬,就會襯托出當下的不如意,就會加速逃離當下,從而活在了頭腦的夢幻泡影中,更加加深了身心的分裂。
所以我們必須培養活在當下的思維來指導新的生活習慣,在這個過程當中,新的思維模式就會被建立起來,思維模式的改變并不會發生在你的頭腦層面,更不是從一種思維跳到另外一種思維,而是發生在你日復一日的行動中、感知中、體驗中。
當然最大的障礙這在于頭腦思維的慣性,它會時不時地將你拉回到頭腦的世界里面,在思維情緒的催化下,就會吹爆自己欲望,錯把欲望目標,由此營造五彩斑斕的夢境,對當下產生諸多的抱怨跟不滿,繼續延襲過去的思維模式。
不斷運用過去痛苦的素材來裝飾當下的自己,讓自己不斷逃離當下,通過頭腦思維回到過去處理問題。當我們能夠深刻的覺知今天的太陽照不亮昨日的黑暗,所以我們要接納當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當下的狀態。
即使負債累累,疾病纏身,我依然臣服這種狀態,不去分別,不去評判,不去壓制這種狀態。
基督教說如果有人要你的衣服,你馬上給他。如果有人打了你一個耳光,你就側過另一邊臉再給他打。
第一個層面的臣服就是接受事實,第二個層面的臣服就是臣服于你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緒,不要做過多的抗爭。
所以,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是從情緒還原事件的能力,失戀了再找,失業了可以再來,破產了也可以重啟。可怕的不是不是失業失戀破產,而是頭腦不斷參與進來,對事件過度的分析解讀,就會放大自己的情緒,扭曲客觀的事實。頭腦總是試著對那些失去的得不到的產生痛苦,當放大了這些痛苦,就會對自己擁有的視而不見。
當頭腦不肯放棄對事件的分析,那么我們就會不斷反芻自己的遭遇,就會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最倒霉的人,自己就是那個最失敗的人,目之所及所有的人都比自己過得幸福,自己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不知不覺間你已經順著頭腦給你的邏輯方向,就掉進了頭腦編織的無意識的陷阱。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被各種知識和邏輯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強大,那樣才是活著的全部意義,當我們偏見理解強大的意義,于是我們錯誤的認為,只有我們擁有很多的東西,才是強大的標志,于是生命不堪重負。
為了顯示我們強大,于是不斷壓制自己的情緒,隱藏自己的傷疤,控制自己的悲傷,掩飾自己的缺陷。不斷通過外在的比較去獲得心理的慰藉,一個內在匱乏的人就會不斷通過比較去獲得內心的優越感,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陷入欲求不滿的漩渦,每一次頭腦的滿足就會成為下一場痛苦的引誘劑。
所以,我們必須馴化頭腦的思維慣性,當我們試著放下頭腦的評判,放下頭腦的比較。那么頭腦就會不會變得那么僵硬和固執,更多的多元思維和可能就會進去我們的思維,我們就不會固執地認為到羅馬只有一條路。
當我們有意識地活在當下,活在感知生活的當下,在當下為所當為的行動,就不會活在頭腦的限制性信念中,那些未曾解決的問題,也變得不再復雜,那些曾經的傷痛不再那么重要,那些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可以擱淺。在當下,一切都變得柔軟起來,就會感知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