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中有一個概念是拮抗肌,即在作用上相互對抗的肌肉。拮抗肌在功能上既相互對抗,又相互協調和依存。如果拮抗肌中的一組功能喪失,則該關節的有關運動也隨之喪失。例如,上臂肱二頭肌與上臂肱三頭肌為拮抗肌群;下肢的股二頭肌與股三頭肌為拮抗肌群。
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有一種對應和調節的現象,這種現象類似人體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約、相互調節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被稱為心理拮抗作用。
具體表現為:當一種心理出現時,常常有另一種與之相反的心理出現。例如,恐懼時在內心要求自己勇敢的心理,強迫癥患者自我強迫和反強迫心理等等。森田認為:這種對抗性意志是我們心理領域中的自然現象。
強迫癥下的心理拮抗作用,我們經常會把一些正常的念頭,當成不正常的狀態加以壓制的時候,進而會產生心理拮抗作用。由此會導致自我的懷疑,自我的排斥,自我的改造,被強化的念頭就會逐漸滲透到潛意識,然后就會產生自我攻擊的心理。
在跟異性相處的時候,頭腦突然閃現自認為不道德的念頭,在以上心理機制的作用下,就會給自己貼上卑鄙下流的標簽。于是整個人開始變得極不自然,眼神開始閃躲,動作也開始變得扭曲。
當我們用一個念頭來克制這個念頭,更是表現出言不由衷詞不達意。從而會給我們的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家庭關系帶來一定程度的障礙。念頭本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所謂的正確和錯誤,只是頭腦二元對立的產物。
當你在頭腦的評判下,把這些念頭看成是錯誤的不道德的,那么你就會想法設法去壓制和改造這些念頭,那么隨之而來制約的力量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你的意識全部浪費在壓制跟防范上去了,所以你就沒有辦法正常地去生活。
所以我們首先是放下頭腦的是非對錯評判,無論是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存在即是合理!
任何念頭都如同任何生命,都有成住壞空,如果你不刻意去改造去壓制自己的念頭,念頭自然會來就會自然就走。
就像我們處于痛苦的掙扎中,如果你不接納不臣服于當下的狀態,頭腦思維情緒就會參與進事件中來,于是驅使你不斷地改造自己壓制自己,但任何的改造都注定是徒勞,只會讓自己更加速逃離當下的自己,如果你無法接納當下自己的狀態,那么就不斷強迫自己變得強大變得自信,這就是很多焦慮抑郁癥一直在痛苦中打轉的原因。
意行療法中提到的掙扎效應,就是當我們處在痛苦中,我們試圖在第一時間擺脫痛苦,但我們越是想擺脫痛苦,痛苦越是如影隨行。
所以,當痛苦來了,我們不用去抗拒它,擺脫它,壓制它,這樣做,只會加深頭腦對痛苦的認同。
弘一法師說:凡是你抗拒的,都將持續;凡是你控制的,都將控制你;如果你什么都不想要,全世界都是你的。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控制,控制自己的愛人,控制自己的孩子,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加速對方的離去,最后,愛人離你遠去,孩子離你遠走。總想將一切都掌控在手中,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弘一法師一語驚醒夢中人,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當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時候,全世界都是你的。
人性真的很奇妙,你越在意什么,什么就折磨你;你越想控制什么,什么就反過來控制你。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這在意,就成為你的枷鎖,
太期待世俗的仰望,這期待,就成為你的煎熬。你太想將一切都掌控在手中,這一切,就是你煩惱的來源。
越放不下心中的執念,越被執念控制,泥足深陷,執念之于痛苦,就好比磁石之于鐵屑,相生相吸。
《心經》有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有情因為有執著、有牽掛,對擁有的一切都產生恐懼,比如一個人擁有了財富,就會害怕財富的失去,想方設法如何留住它;擁有地位害怕別人窺視他的地位;擁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來;有了愛情害怕失去對方。
覺者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掛,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懼。人只要有一絲牽掛,就會有一絲的恐怖在里面。
所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何止離一切苦厄,離一切苦厄然后才見到諸法空相。五蘊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諸法的空相,亦是五蘊的空相。所以先講度盡一切苦厄,后說諸法空相,若五蘊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盡,而且會生出恐怖和顛倒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