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發生了很多重大戰役,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卻拿出了多達8個章回的篇幅用來描述赤壁之戰,如果說其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部分,相信應該不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當然,也正是因為羅貫中對這一戰役用了太多筆墨,讓很多讀者誤以為很多情節就是歷史事實。然而,有些事情真的只是文學創作而非史實,比如孔明借東風、蔣干盜書、草船借箭這幾件事。
孔明不是神仙,東風豈能說借就借
在《三國演義》第49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里,諸葛亮被羅貫中描述成了一個精通奇門遁甲之術近乎于神的一個人。因為諸葛亮不僅僅料到了周瑜想用火攻的方式攻打曹軍,還猜到了對方正為沒有東南風而苦惱,因為只有江面上刮起春季常見的東南風,火攻這個戰術才能奏效。時值寒冬臘月,江面上的西北風一天比一天大,周瑜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動火攻,不等于引火自焚嗎?諸葛亮表態自己可以借來東南風后,本來因為沒有東南風而悶悶不樂的周瑜,立刻來了精神。于是,在諸葛亮的要求下,周瑜還安排了五六百名精兵去山上幫著建造祭壇。三天三夜后,長江的江面上果然刮起了一陣東南風,而準備多時的周瑜立刻安排黃蓋發動火攻。
為什么魯迅先生會吐槽《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筆者看來,借東風這個橋段的影響力或是最大,諸葛亮一個“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的帥哥,光著腳丫子、披散著頭發登上祭壇,如醉漢耍酒瘋一般在高臺上手足舞蹈,不是“近妖”又是什么?無論是人工降雨、人工降雪還是人工削弱臺風,為什么都被稱之為“人工影響天氣”?那是因為“影響”是干預手段,是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且作用非常有限。借東風又是怎么回事?那是將西北風直接轉成東南風,這種現代科技都做不到的事情,身為凡人的諸葛武侯怎么可能做到。
當然,大家都明白借東風這一橋段不符合科學規律,羅貫中這樣安排,是為了美化諸葛亮、丑化周瑜。不過,很多朋友仍然不是很明白:在冬天這樣一個刮西北風的季節,長江的江面上怎么就突然刮起了東南風?其實,在筆者看來,對于想用火攻的孫吳一方來說,江面上的風向如何并不是特別重要。
原因有以下兩點:其一,曾有專家指出過,赤壁之戰時出現的東南風是一種湖陸風,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方面尤其是氣象專家的認可。那么,什么是湖陸風呢?是一種地方性的天氣氣候現象。赤壁的西面有巨大的云夢澤(湖北省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總稱),也就是現在的洪湖。白天的時候,陸地氣溫高,水面氣溫低,風便跟著冬天的季風從洪湖湖面吹向陸地,赤壁附近的風就是西北風。晚上的時候,陸地氣溫低,水面溫度高,風便從陸地向洪湖湖面吹,赤壁周邊的風也就變成了東南風。孫吳集團畢竟久居這片區域,或許會注意并運用這個地方特有的天氣;其二,船舶工程學科的創建人和學術帶頭人、中國船史研究會副會長席龍飛在《中國造船史》一書中指出,風帆推進技術至晚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再者,東吳的丹陽太守萬震在編撰《南州異物志》時,詳細記載了船只可利用側向風前進。這也就是說,就算當時的長江江面上刮著西北風,東吳發動火攻仍有較大的成功率。
蔣干本是君子,被羅貫中寫成小人
在《三國演義》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中,蔣干向曹操自薦,說自己想以老同學的身份去游說周瑜主動投降,不料,這個自命不凡的家伙進了孫吳軍營后卻被周瑜看出了目的。于是,周瑜將計就計,讓蔣干盜走了假冒蔡瑁和張允之名寫給東吳的降書。最終,周瑜成功實施了反間計,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擅長水戰的蔡瑁和張允。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蔣干描述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腐儒,這個行事猥瑣的家伙在書中雖然不是主角,可他對赤壁之戰的影響力卻很大,因為他不光間接害死了蔡瑁和張允,就連負責實施連環計的龐統,都是被他引薦給曹操的。然而,文學創作畢竟和史實有著重大差別:首先,歷史上并不存在假降書被蔣干盜走這件事,而且,幾乎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蔡瑁和張允參與了赤壁之戰;其次,龐統在赤壁大戰前并沒有進入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的視線,直到周瑜奪取江陵后,龐統才以周瑜功曹的身份公開亮相。同時,從現有的史料來看,龐統和蔣干之間似乎也沒有交集。
那么,蔣干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在解答這個問題,筆者也要在這里指出一個歷史事實:所謂的“蔣干盜書”是文學創作不假,但他去游說周瑜投降這件事卻是有根據的。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里的描述,蔣干是一個相貌英俊的帥哥,是江淮地區的頭號辯論家。赤壁大戰之前,曹操聽說周瑜是一個少年英才后,就派遣和周瑜關系不錯的蔣干前去游說,試圖讓蔣干以朋友的身份招降周瑜。得到命令后,蔣干就以私人的身份去拜訪周瑜。盡管蔣干始終沒有明說自己的使命,可周瑜卻很清楚對方的來意,陪了這個朋友三四天后,周瑜明確表態自己不能放棄孫氏兄弟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而蔣干見對方是這個態度,也就沒說勸其投降曹操的話。
回去之后,蔣干盛贊周瑜是“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并勸曹操放棄了招降周瑜的想法。在筆者看來,從蔣干回復曹操的話里可以看出來,這個《三國演義》中的小丑,在真實歷史上,其品德應該還是不錯的,至少也是一個坦誠的人,沒有羅貫中筆下描述得那么不堪。
孫權草船借箭,經歷被羅貫中借用
在《三國演義》關于赤壁之戰的多個章回中,都能找到周瑜想謀害諸葛亮的相關內容,羅貫中這樣安排也是有原因的,他一是想體現出諸葛亮神人一般的智謀,二是想抹黑周瑜及孫吳集團的形象。其中,“草船借箭”這件事就很能暴露羅貫中的目的。那么,“草船借箭”這件事是否真的發生過呢?
《三國演義》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中,周瑜命令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來十萬支箭,完不成任務就要掉腦袋,可諸葛亮卻不以為然地表態,三天就能完工。在第三天的早晨,江面上起了大霧,而諸葛亮和魯肅帶著一批快船直接駛進了長江,而船上放滿了用稻草扎成的假人。船隊抵達曹軍水寨前方后,諸葛亮就命人擂起戰鼓,曹操不知是計,又不敢貿然出擊,只好下令放箭。一時間,江面上箭如雨下。等小船正面的草人身上被射滿箭后,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頭,讓另一面的草人迎接曹軍射來的箭。太陽升高之后,江面上的大霧也漸漸消散,等曹操得知真相想追殺的時候,諸葛亮和魯肅早就滿載而歸了。
首先,我們必須得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雖然諸葛亮為孫劉聯盟的結成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可就現有的史料來看,并沒有他直接參與赤壁大戰的證據,也沒有證據顯示他在這場戰爭中獻出了什么妙計和良策。這也就是說,諸葛亮沒借過什么箭,不過,筆者也需要指出的是,“草船借箭”這件事也不是一點兒影子都沒有,只不過,借箭之人是孫權而非諸葛亮。那么,孫權又是怎么借箭的呢?
公元213年的正月,曹操親率大軍征討濡須塢,孫權也奔赴到了前線。在包圍曹軍水寨的時候,東吳一方屢屢挑戰,而曹操卻堅守不出。為了偵查敵情,孫權親自乘坐一艘快船來到了曹軍的水寨前。按照《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里的說法,因為實在搞不懂孫權想搞什么花樣,曹操嚴令部隊做好戒備工作,別說主動出擊了,甚至連射箭都不讓。孫權在曹軍水寨前方饒了好幾個圈后飄然離去,走的時候,他竟然還命令部下奏樂挑釁。而曹操見狀也發出了那句千古流傳的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和《吳歷》說法不大一樣的是,《魏略》中是這樣描述的:孫權乘坐一艘大船來到了曹軍水寨前方,曹操隨即下令射箭,因為射出的箭太多,孫權所乘坐大船的船身,都被箭壓得傾斜了。于是,孫權馬上下令船只掉頭,讓另一面船身受箭,等船身平衡后,他才飄然而去。
文/宋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