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三國士族(二十七)陳郡袁氏

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五朝門第中僑姓“以王、謝、袁、蕭為大”,即瑯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并稱四大姓。陳郡袁氏與謝氏、王氏、蕭氏聯姻,王、謝、袁、蕭并稱四大盛門。據《晉書》、《南史》等書記載,袁湛、袁豹兄弟二人的母親是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袁湛又娶謝安侄子、東晉名將謝玄之女為妻;袁湛的外甥,是陳郡謝絢;袁粲的母親,是瑯琊王氏、太尉長史王誕之女。因為這層關系,彼此相互提攜,形成利益共同體,在政壇上發揮作用。袁宏本是一介平民,后得到安西將軍、豫州刺史陳郡人謝尚的提攜,進入仕途;袁湛、袁豹在仕途上的升遷,也得到陳郡謝氏的幫助。

陳郡袁氏還與南朝皇室聯姻。南朝宋文帝的皇后袁齋媯即是東晉太尉袁湛之女,南朝宋武陵內史袁覬的女兒嫁給齊武帝子竟陵王蕭子良為妻。陳郡袁氏是南朝皇帝依賴的重要政治力量,自袁湛在東晉末期出任太尉始,袁粲、袁昂、袁樞、袁憲等先后在南朝擔任宰相之職。

陳郡袁氏比瑯琊王氏、陳郡謝氏雖非總領朝綱,讓皇帝虛位的權勢人物,但袁氏自漢至陳,代不乏人,以忠孝傳家,詩書名世,為東晉、劉宋、蕭齊、梁、陳王朝所重視,保住了高門華族的地位。

陳郡袁氏有一支遷到汝南,成為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冊。歷代汝南袁氏封爵的有6人,各種史志收編的汝南袁氏名人有20多個。汝南袁氏是一門累世專攻一經的家族,門生故吏遍天下。

在西漢和東漢之交,陳郡袁氏中的袁良,兩個兒子袁昌與袁璋,分別締造了汝南袁氏和陳郡袁氏兩大宗支脈系。袁璋從陳郡陽夏縣遷居到扶樂縣(縣治在今河南太康縣西北)。他的兒子袁滂歷任大司農、司徒,位居高官,一生清心寡欲,從不說他人的是非,采取明哲保身的處事態度,對哪方都不得罪,對任何事情都不發表意見,使得他一直平安無事。

袁滂的兒子袁渙,最初在陳郡任功曹,后來被舉薦為譙縣縣令,但沒去上任。劉備任豫州牧時,曾推薦袁渙為秀才。

袁滂,漢族,字公熙,陳郡人,曾任大司農,漢靈帝時官至司徒。父袁璋,子袁渙,陳郡袁氏的始祖,陳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開始,直到唐代,子孫連續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職務,活躍在政壇將近600年。袁滂雖然官至三公,卻始終清心寡欲,不說別人的壞話。東漢末年,黨派動蕩,只有袁滂中立于朝廷,不被牽連。子渙。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今河南太康西北)人。為司徒袁滂之子。早年曾任郡功曹,后被公府征辟,相繼被舉為高第、秀才。漢末戰亂時,初為袁術所用,后投呂布,曹操滅呂布,又轉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后又任諫議大夫、郎中令等職,在任上盡心盡責,以敢諫直言稱名。子侃、宇、奧、準。

袁霸 ,豫州陳國扶樂(河南周口市太康縣西北十五公里)人,公恪有功干,魏初為大司農,魏御史大夫袁渙從弟。初為長史,詔太祖為魏王,三讓。霸與萬潛、謝奐等勸進。魏建,霸及同郡何夔并知名于時。著論以譏切之,位至河南尹、尚書。子亮。

袁徽,隱士。袁渙從弟,袁霸弟,袁敏兄,以儒素稱。司徒辟不至,后逃至交州,受到士徽的厚待。

袁敏,袁渙的從弟,會武藝,善于治水,官至河盽謁者。

袁侃,字公然,陳郡扶樂人也,袁渙長子。論議清當,柔而不犯,善與人交。在廢興之間,人之所趣務者,常謙退不為也。時人以是稱之。歷位黃門選部郎,號為清平。稍遷至尚書,早卒。

袁宇,(一說袁寓)字宣厚,陳郡扶樂人也,袁渙之子。精辯有機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

袁奧,字公榮,袁渙之子。官至光祿勛。陳郡扶樂人也,袁渙之子。行足以厲俗,言約而理當,終於光祿勛。

袁準,字孝尼,陳郡扶樂人。魏國郎中令渙第四子,忠信公正,不恥下問,因為世事多險而不敢求進,著書甚多,談論治世的事。曾任西晉給事中。子沖。

袁亮,魏國人,袁霸之子,官至河南尹、尚書。

袁沖,字景玄,袁準之子。光祿勛。子耽。

袁粲,字儀祖,陳郡扶樂(河南太康縣)人。曹魏大臣,河南尹袁亮之子。博學多識,好文學,累為儒官,至尚書。

袁瓌,又名袁瑰,字山甫,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官至國子祭酒、散騎常侍。東漢郎中令袁渙的曾孫,司徒袁滂的玄孫。袁瑰祖父及父親都早死,袁瑰與弟弟袁猷在八王之亂時為求帶著母親避亂,終拜呂令,后又遷任江都令。袁瑰后南渡長江,并受命為丹楊令。晉元帝稱帝,以袁瑰為奉朝請,后又遷為治書御史。袁瑰后出任廬江太守。大將軍王敦以討劉隗、刁協為名起兵進攻建康(今南京),引袁壞為自己的咨議參軍。后來,袁瑰又出任臨川太守。王敦之亂平定后,袁瑰又任鎮南將軍卞敦的軍司,但不久就自行辭職,并寓游于會稽。蘇峻起兵攻陷建康,袁瑰就與會稽太守王舒等人起兵討伐蘇峻。次年討伐軍成功平定蘇峻部眾,袁瑰亦以功封長合鄉侯,并受征為散騎常侍。后來曾遷任大司農,接著又轉任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后以年老為由辭官,不久就去世。朝廷追贈光祿大夫,謚號為恭。子喬。

袁猷,字申甫,袁瑰弟,少與瑰齊名。代瑰為呂令,復相繼為江都,由是俱渡江。瑰為丹陽,猷為武康,兄弟列宰名邑,論者美之。歷位侍中、衛尉卿。子勖,孫宏。

袁耽,字彥道,陳郡陽夏人。東漢末郎中令袁渙曾孫,袁沖之子。少有才氣,俶儻不羈,為士類所稱。東晉建威將軍、歷陽太守,秭歸縣男。子質。

袁喬,字彥叔,小字羊,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漢末郎中令袁渙玄孫,東晉國子祭酒袁瑰之子。袁喬長期擔任桓溫屬官和謀士,并參與了晉滅成漢之戰,成功消滅成漢,但戰后不久即去世。子方平。

袁質,字道和,陳郡陽夏人。東晉大臣,歷陽太守袁耽之子。以孝行稱,歷官瑯邪內史,東陽太守。著有文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傳于世。子湛、豹。

袁宏(約328年——約376年),字彥伯,小字虎,時稱袁虎。袁滂七世孫。玄學家、文學家、史學家。陳郡陽夏人。最初的時候他是做謝尚的參軍,后來擔任了桓溫的記室,并出任東陽太守。因為不滿當時已出的幾種《后漢書》,繼荀悅(潁川荀氏,荀淑之孫)編著《漢紀》后,他編著了《后漢紀》,并著有《竹林名士傳》三卷及《東征賦》、《北征賦》、《三國名臣頌》等篇。今存《后漢紀》三十卷。太元初年去世。子超子、成子、明子。

袁方平,袁喬嗣子,歷任大司馬掾、義興、瑯邪太守。子山松。

袁湛(379-418),字士深,陳郡陽夏人。歷陽太守袁耽孫。東晉官員,官至尚書右仆射,本州大中正。其祖父袁耽,晉時任歷陽太守,父親袁質,任瑯邪內史,都很有名。其女袁齊媯后成為南朝宋文帝的皇后。子淳。

袁豹(373-413年),字士蔚,陳郡陽夏人,東晉大臣,袁質次子。博學善文辭,有經國材,為劉裕所知。初為著作佐郎,后為太尉長史、丹陽尹。卒,年四十一歲,追封南昌縣子。著有文集八卷。子洵、濯(宋·揚州秀才,早卒,未仕)、淑。

袁山松(?-401)梁武帝評書作袁崧,字不詳,陳郡陽夏人。祖上數代為官,袁瓌曾孫、尚書郎袁喬孫。生年不詳,卒于晉安帝隆安五年。博學有文章,為吳郡(今蘇州)太守。朝廷任命劉牢之為都督會稽等五郡軍事,率軍征討。孫恩避開強敵,又撤回海島。劉牢之屯兵于會稽上虞,派部將劉裕戍守句章(今浙江寧波市南);吳國內史袁山松筑滬瀆壘(今上海市閔行地區),瑯琊太守方平子,嗣父爵長合侯,少負才名,博學能文,著《後漢書》百篇,出守吳郡。吳國內史孫恩作亂,寇吳會時承平日久人,兵不習戰,崧筑瀆壘御恩,保障一方,明年,兵敗死之,部將李祥收葬。

袁齊媯(405年-440年),陳郡陽夏人,左光祿大夫袁湛之女,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皇后。初為宜都王妃,生劉劭和東陽獻公主劉英。宋文帝繼位,立為皇后。元嘉十七年(440年),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謚號元皇后。

袁洵,袁豹子,南朝宋官員,陳郡陽夏人也。元嘉中,歷顯官,廬陵王劉紹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年少未親政,洵為長史、尋陽太守,行府州事。子顗、覬(武陵內史)。

袁淑,(公元408-453年),字陽源,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宋大臣,丹陽尹袁豹之子。少有風氣,為姑夫王弘(瑯琊王氏)所賞。不為章句之學,博涉多通。頗好屬文,辭采遒麗,縱橫有才辯。臨川王劉義慶雅好文學,請為諮議參軍。元嘉二十六年,為吏部侍郎,遷御史中丞、太子左衛率。元嘉三十年,太子劉劭弒殺父親宋文帝,脅迫袁淑投靠,袁淑不從,劉劭將其處死在建康的奉化門,時年46歲,宋孝武帝即位后的孝建初年,下詔追贈袁淑為侍中、太尉,追謚忠憲。著有《袁陽源集》十卷,行于世。子幾、敳、棱、凝、標。

袁景雋,曾任劉宋政權的淮南太守,因“非罪”被殺。子廓之。

袁顗(420-466年),字景章,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宋大臣,吳郡太守袁洵之子。 初為豫州主簿,累遷晉陵太守,襲南昌縣子,拜侍中,領軍將軍。前廢帝劉子業即位,以為吏部尚書,出為雍州刺史。宋明帝即位后,與鄧琬擁戴晉安王劉子勛稱帝,進號安北將軍,加尚書左仆射。缺乏將略才能,不善撫接諸將,大失人心。泰始二年(466年),兵敗被殺,年四十七歲,著有文集八卷。子戩、昂。

袁粲(420-477年),原名愍孫,字景倩,南朝宋宰相,東晉丹陽尹袁豹之孫,太尉袁淑之侄。少孤好學,頗有清才。跟從宋孝武帝劉駿,除尚書吏部郎郎、太子右衛率、侍中。孝建二年,起為廷尉,太子中庶子,領右軍將軍。累官尚書令,領丹陽尹,封興平縣子。宋明帝劉彧病危時,袁粲與褚淵、劉勔并受顧命輔佐太子劉昱,派兵平定了桂陽王劉休范的反叛,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尚書令,后升任司徒,劉昱被殺后,其弟安成王劉準在蕭道成的扶植下繼承皇位,袁粲升任中書監,升明元年,起兵反抗把持朝政的蕭道成,事敗后與其子一并被殺,時年五十八歲。子最。

袁敳,南朝宋官員,袁淑之子。世祖劉駿時期,袁敳任步兵校尉。

袁凝,南朝宋官員,袁淑之子。劉彧最初與四方同時反劉邵時,袁凝兵敗歸降,補到劉湛冠軍府主簿。官至御史中丞,后為晉陵太守。

袁廓之。字思度,袁宏之曾孫,陳郡陽夏人也。父景雋,宋世為淮南太守,以非罪見誅。廓之終身不聽音樂,布衣蔬食,足不出門,示不臣于宋,時人以比晉之王裒。顏延之見其幼時,嘆曰:“有子如袁廓足矣。”齊國建,方出仕,稍至殿中郎,王儉、柳世隆傾心待之。為太子洗馬。于時何澗亦稱才子,為文惠太子作《楊畔歌》,辭甚側麗,太子甚悅。廓之諫曰:“夫《楊畔》者,既非典雅,而聲甚哀思,殿下當降意《簫》《韶》,奈何聽亡國之響?”太子改容謝之。

袁戩,南朝宋袁顗之子。劉子勛的黃門侍郎,加輔國將軍,戍守盆城。尋陽之敗,袁戩棄城而走。

袁昂(461年—540年11月8日),本名千里,后為齊武帝賜名昂,字千里。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齊至南梁名臣、書法理論家、畫家,劉宋雍州刺史袁顗之子。其父早年起兵謀反,事敗被殺,袁昂被流放至晉安郡,后廢帝在位時才被允許回到家鄉生活。在南齊時,歷任征虜將軍主簿、太子舍人、黃門侍郎、御史中丞、豫章內史、吳興太守等職。南梁建立后,累官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司空。大同六年(540年)去世,年八十,謚號“穆正”。昂能書善畫。著有《古今書評》等。子君正、敬、泌。

袁彖(447年—494年),字偉才,小字史公,陳郡陽夏人,袁洵之孫、袁覬之子。官員、詩人,仕宋、梁兩朝。歷任太子庶子、冠軍將軍、侍中等,隆昌元年去世,謚號“靖子”,袁彖著有文集五卷,收錄于《隋書經籍志》中。

袁君正,司空袁昂之子,美風儀,善自居處,以貴公子得當世名譽。頃之,兼吏部郎,以母憂去職。服闋,為邵陵王友、北中郎長史、東陽太守。尋征還都,郡民征士徐天祐等三百人詣闕乞留一年,詔不許,仍除豫章內史,尋轉吳郡太守。侯景亂,率數百人隨邵陵王赴援,及京城陷,還郡。主君正君正當官蒞事有名稱,而蓄聚財產,服玩靡麗。賊遣于子悅攻之,新城戍主戴僧易勸令拒守;吳陸映公等懼賊脫勝,略其資產,乃曰:“賊軍甚銳,其鋒不可當;今若拒之,恐民心不從也。”君正性怯懦,乃送米及牛酒,郊迎子悅。子悅既至,掠奪其財物子女,因是感疾卒。子憲、潁、樞。

袁敬,字子恭,陳郡陽夏人也。祖顗,宋侍中、吏部尚書、雍州刺史。父昂, 梁侍中、司空,謚穆公。敬純孝有風格,幼便篤學,老而無倦。釋褐秘書郎,累遷 太子舍人、洗馬、中舍人。江陵淪覆,流寓嶺表。高祖受禪,敬在廣州,依歐陽頠。及頠卒,其子紇據州,將有異志,敬累諫紇,為陳逆順之理,言甚切至,紇終不從。高宗即位,遣章昭達率眾討紇,紇將敗之時,恨不納敬言。朝廷義之,其年徵為太 子中庶子、通直散騎常侍。俄轉司徒左長史。尋遷左民尚書,轉都官尚書,領豫州 大中正。累遷太常卿、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加特進。至德三年卒,時年七十 九,贈左光祿大夫,謚曰靖德。子元友(隋內史舍人)嗣。弟泌自有傳。兄子樞。

袁泌(510~567年)南朝梁、陳大臣。字文洋,陳郡陽夏(今太康)人,袁敬胞弟。初仕梁,為諸王府佐。逢侯景之亂,簡文帝以泌為東宮領直,令往吳中募兵。叛軍進圍臺城,率軍往援,兵敗城破,歸降侯景,及亂平,仍被任用,先為富春太守,后以侍中。出使北齊。陳朝立,泌附于梁永嘉王蕭莊,與陳抗敵。兵敗,護蕭莊赴北朝,再歸陳。陳文帝嘉其不負舊主之義,仍官之。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司徒左長史。卒謚質。

袁憲(529年-598年),字德章,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尚書左仆射袁樞之弟。幼聰敏好學,十四歲被召為國子《正言》生,議論常出人意表。陳后主陳叔寶時為尚書仆射。隋朝軍隊攻入建康宮殿時,陳后主身旁大臣只剩袁憲一人。袁憲建議陳后主仿效梁武帝見侯景的先例,向隋朝軍隊有尊嚴投降,但陳后主并未采納。降隋后授昌州刺史,開皇18年去世,贈大將軍、安城郡公、謚號簡。妻南沙公主。子承家、承序、承熙。

袁潁,袁君正之子。后周驃騎大將軍。子子溫。

袁樞(517—567),字踐言,梁吳郡太守袁君正之子,陳郡陽夏人也。美容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家世顯貴,貲產充積,而樞獨居處率素,傍無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嘗出游,榮利之懷淡如也。起家梁秘書郎,歷太子舍人,輕車河東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軍宣城王二府功曹史。侯景之亂,樞往吳郡省父,因丁父憂。時四方擾亂,人求茍免,樞居喪以至孝聞。王僧辯平侯景,鎮京城,衣冠爭往造請,樞獨杜門靜居,不求聞達。紹泰元年,征為給事黃門侍郎。未拜,除員外散騎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書。其年出為吳興太守。永定二年,征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詔賜絹布五十匹,錢十萬,令葬訖停宅視郡事,服闋,還復本職。其年秩滿,解尹,加散騎常侍,將軍、尚書并如故。是時,仆射到仲舉雖參掌選事,銓衡汲引,并出于樞,其所舉薦,多會上旨。謹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職司,鮮有游其門者。廢帝即位,遷尚書左仆射。光大元年卒,時年五十一。贈侍中、左光祿大夫,謚曰簡懿。有集十卷行于世。子郎

袁承家,隋朝官員,袁憲長子。在隋朝做秘書丞、國子司業。

袁承序,陳尚書仆射袁憲之子,袁朗從父弟,雍州長安人。武德中,齊王李元吉聞其名,召為學士。府廢,累轉建昌令。在任清靜,士吏懷之。高宗在藩,太宗選學行之士為其僚屬,謂中書侍郎岑文本曰:“梁、陳名臣,有誰可稱?復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因言:“隋師入陳,百司奔散,莫有留者,唯袁憲獨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將受隋禪,群僚表請勸進,憲子給事中承家托疾,獨不署名。此父子足稱忠烈。承家弟承序,清貞雅操,實繼先風。”由是召守晉王友,仍令侍讀,加授弘文館學士。未幾,卒。

袁承熙,袁憲三子,唐朝散郎。其女嫁王師順。

袁子溫,字君恪,袁潁之子,隋左衛大將軍。子士政(南州刺史)。

袁朗,袁樞之子。雍州長安人。勤學,好屬文。在南朝陳時釋褐秘書郎,甚為江總所重。嘗制千字詩,當時以為盛作。陳后主召入禁中,使為月賦,染翰立成。遷太子洗馬。仕隋,為儀曹郎。唐朝初年,授齊王文學,轉給事中。貞觀初年逝世。

袁利貞,陳中書令袁敬之孫,袁元友之 子,袁朗從祖弟,雍州長安人。高宗時為太常博士、周王侍讀。永隆二年,王立為皇太子,百官上禮。高宗將會百官及命婦于宣政殿,并設九部伎及散樂。利貞上疏諫曰:“臣以前殿正寢,非命婦宴會之地;象闕路門,非倡優進御之所。望詔命婦會于別殿,九部伎從東西門入,散樂一色,伏望停省。若于三殿別所,自可備極恩私。微臣庸蔽,不閑典則,忝預禮司,輕陳狂瞽。”帝納其言,即令移于麟德殿。至會日,酒酣,帝使中書侍郎薛元超謂利貞曰:“卿門承忠鯁,能抗疏直言,不加厚賜,何以獎勸!”賜物百段。俄遷祠部員外郎,卒。中宗即位,以侍讀恩,追贈秘書少監。子斌(太子典膳丞)。

袁炳,南朝宋、齊時人,字叔明,祖籍陳郡(郡治今河南淮陽)。有文才,著《晉書》未成,卒。其人天下之士,幼有異才,學無不覽,文章倜儻清澹出一時。任性觀書,不為章句之學。其篤行則信義惠和,意罄如也。常念陰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俯眉暫仕,歷國常侍、員外郎、府功曹、臨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其為節也如此,數百年未有此人焉!至乃好妙賞文,獨絕于世也。又撰晉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

袁峻,字孝高,陳郡陽夏人,袁渙八世孫。生卒年不詳,約梁武帝天監中前后在世。早弧。篤志好學。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抄五十紙,不足數則不止。訥言語,工文辭。梁師克京邑,鄱陽王恢東鎮破岡,峻隨王知管記事。天監初,遷侍郎,從鎮京口。王遷郢州,兼都曹參軍。武帝好辭賦,峻乃擬揚雄官箴奏之。武帝甚為嘉獎,賜束帛。除員外散騎侍郎,直文德學士省。峻抄史記、漢書各為二十卷,又奉敕與陸倕各制新闕銘,盛稱于時。

袁式,字季祖,陳郡陽夏人,父袁深,晉侍中。歷武陵王遵(司馬遵)諮議參軍。及劉裕執權,式歸姚興。及姚泓滅,歸魏,為上客,賜爵陽夏子。與司徒崔浩一面,便盡國士之交。時朝儀典章悉出于浩,浩以式博于故事,每所草創,恒顧訪之。性長者,雖羈旅飄泊,而清貧守度,不失士節。時人甚敬重之,至延和二年,衛大將軍、樂安王范(拓跋范)為雍州刺史,詔式與中書侍郎高允俱為從事中郎。辭而獲免。式沈靖樂道,周覽書傳,至于詁訓《倉》、《雅》,偏所留懷。作《字釋》未就。以太安二年卒,贈豫州刺史,謚肅侯。

袁翻(476-528年),字景翔,陳郡項(今河南沈丘)人,北魏大臣。少以才學擅美,起為奉朝請,遷著作佐郎,參與史事。宣武帝元恪即位,以為豫州大中正。孝明帝即位,拜都官尚書,加撫軍將軍。熙平初,除廷尉少卿,出為陽平太守。神龜末,遷涼州刺史。孝昌中,除安南將軍、中書令,領給事黃門侍郎,靈太后比之杜預。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慘遭殺害,年五十三。贈使持節、侍中、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袁聿修(511—582),字叔德,陳郡陽夏人。魏中書令翻之子。出后叔父躍,七歲遭喪,居處禮度有若成人。性深沉有鑒識,清凈寡欲,與物無競,深為尚書崔休所賞識。魏太昌中,釋褐太保開府西閣祭酒。年十八,領本州中正。尋兼尚書度支郎,仍歷五兵、左民郎中。皇建二年,遭母憂去職,尋復前官小冠軍、輔國將軍,除交部郎中。未幾,遷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領兼御史中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袁氏祠堂對聯
列傳第二十五袁昂子君正
褚彥回傳
“天下四大盛門”
袁遺:作為汝南袁氏子弟,你對我有印象嗎?
臧洪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坡县| 敦煌市| 通州市| 双城市| 明光市| 嘉定区| 北辰区| 吴桥县| 云南省| 洪湖市| 承德市| 上思县| 藁城市| 鄢陵县| 栾城县| 耒阳市| 壶关县| 上思县| 甘谷县| 盘山县| 永德县| 海城市| 南川市| 兰坪| 渭南市| 和龙市| 个旧市| 同德县| 商都县| 基隆市| 陈巴尔虎旗| 榆中县| 宁晋县| 梨树县| 吉安县| 凭祥市| 贡觉县| 察哈| 嘉峪关市| 江阴市|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