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關于三國的那點小事

以前寫過一篇關于三國的文章(參見 連孫堅都沒排上號——那么在三國之初,何人可稱得上諸侯?),遭到了很多質疑。對于這個我其實是有心理預期的——畢竟是三國嘛,凡是中國人哪有不知道一點的?我寫的跟人家所認知的東西不一致,理所當然要反對一番,這是人之常情,要吵架自然有的是可吵的,但是也沒什么意義。

可是都時隔快三個月了,還鍥而不舍的私信我,可勁兒的科普些諸如“孫堅所處的時代并不屬于三國”,而且話說得還頗為難聽,這就讓人有點無奈了。所以還是決定寫下這篇文章,不為吵架,也不是想說服誰,只是稍微系統的說說我的理解而已。

因為羅貫中的一部神書《三國演義》,從漢末到晉初那個轉瞬即逝的遙遠時代,直到今天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儼然凌駕于歷朝歷代之上。尤其是在民間,經過詩詞、影視、游戲、音樂等各種文化媒介的傳播之后,哪怕是華夏史上的巔峰時代如強漢、盛唐,比起三國來可能都要稍遜一籌。

要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一部文學作品,我是沒意見的

現實就是這樣——什么東西越是普及,意見和理解就越多樣。最終的結果卻往往是事實本來的模樣變得越來越模糊,想要正本清源就越困難,連一些最簡單的東西都似是而非。

所以今天我們不說大事,就說說關于三國的一點小事。


先說說關于三國的起止時間——其實標準答案并非唯一啊!

我們以往習慣以王朝為界限的斷代史。但是如果拋開王朝這個局限,僅以“治世”和“亂世”為分界點,那么我們熟悉的歷史可能就成了另一副模樣。

(所謂“治世”,大一統是必須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社會生產要發展、人口要增長,即使有戰亂也不能超過3、50年;至于“亂世”的標準則與此相反——這個標準是夠低的,但真實的歷史其實就是這個樣子的。)

簡單說,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下去就是治世,過不下去就是亂世

從秦漢開始的“治世”大約持續了400年左右,之后一直到隋唐又是400多年的“亂世”。從這個角度看,三國時代就既是漢朝崩潰之后的一盤殘局,又是魏晉南北朝大亂世開端的一個過渡階段——

漢初平元年,關東的實力派軍閥、官員(稱之為諸侯沒什么錯啊)起兵討伐董卓,象征著劉漢皇室徹底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名存實亡,從此開始了群雄割據、彼此相攻的混亂局面;漢延康元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東漢正式滅亡,曹魏立國。次年,劉備稱帝,又過了8年,孫權稱帝,遂成三國鼎立之局;魏景元四年,劉禪降魏而蜀漢亡國,咸熙二年,司馬炎篡魏立晉,曹魏亡國,晉太康元年,孫皓降晉,孫吳滅國,西晉實現一統。

這樣一來,三國的起止時間也就呼之欲出了。

依然按照王朝來斷代的話其實有兩種劃分方式:

1、如果將魏蜀吳三國視為并立的三個王朝,而不以其中的某一個作為正統的話,那么三國時代應是魏蜀吳同時并存的時期。即始于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終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滅蜀漢,僅僅34年而已;

魏蜀吳三國并立只有區區34年,將之稱為一個時代實在是勉強

2、如果參照兩宋那個多國并立的分裂年代,以魏蜀吳中的一國為正統的話,那么無論從朝代傳承的一致性還是最終實現大一統的現實來看,能成為正統的只能是魏(晉),而非理學家們所吹捧的蜀漢。如此一來,三國時代的起止時間應是始于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立魏,終于晉咸熙二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共計60年;

可是如果按照“治世”與“亂世”的標準,就有了第三種劃分方式:

3、漢末的亂局,其實從桓帝和靈帝時期就已經步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皇帝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上還算擁有一定的權力,勉強能夠控制住他們的帝國。但是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諸鎮討伐董卓開始,劉漢皇室已經名存實亡,帝國也徹底的陷入了分裂,而直到晉咸熙二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國家才重新實現了一統——而這陷入戰亂和分裂的90年,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大三國時代。

《三國》中最精彩的故事其實都發生在三國鼎立之前那30多年

凡事有因才有果——我更傾向于認同第三種劃分方式,因此才將孫堅視作三國時期的人物,總不該算作荒謬吧?如果非得較真下去,那么錯的也是羅貫中而非是我這個小人物,畢竟老羅比我還能扯,人家的書可是從黃巾起義一直寫到三分歸一統的——莫非有人還想刪一刪《三國演義》?


再說說關于三國的實力對比以及疆域——這其實是件頂無聊的事情。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中,巔峰無非漢唐兩代,這是為人所公認的。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這兩朝都是在繼承了前朝遺產的基礎上,大刀闊斧的開疆拓土,將本朝的疆域和聲威拓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除了元、清兩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之外,其他漢人政權都沒有做到的(其實還可以算上隋朝,只是其國祚太短,總被遺忘而已)。

疆土能較前朝大幅開拓的,除了漢唐,只有元清

有句名言說的是“國恒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雖然王夫之說這句話的本意并非吹捧兩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以前的文章 “國恒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不是漢吹,而是王夫之在罵街),但事實上兩漢之強真不是蓋的,而且強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幾乎任何一個中原王朝到了亡國前后都衰弱無比,被異族侵略失地、百姓被殺戮擄掠或是被迫割地、和親、賠款都司空見慣,如果非要找個例外,那也只有漢朝了。

比如說在大三國時代,那些繼承了漢朝遺產的各路梟雄們一邊追逐著他們的皇圖霸業、人腦子都快打出狗腦子了,一邊也沒忘了扎緊中土華夏的籬笆,甚至時不時的殺進異域,將那些不夠老實、或是看著不夠順眼的四夷們挨個砍上一圈。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事實上由于蜀漢國力不足,而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北上伐魏,所以其平定西南夷的過程盡管也竭盡了全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孫吳則掃平了境內的山越、山夷、五溪蠻,還興致勃勃的派人乘船跑去夷洲旅游了一圈;曹魏則更是大發神威,從南匈奴、烏桓、鮮卑、氐、羌這幾個后來禍害了華夏300年的胡族,到又窮又橫的高句麗挨個胖揍了一遍,揍一遍不服就再揍一遍,直到收拾得服服帖帖跪地叫爸爸為止;哪怕是在那個大時代里不值一提、壓根上不了臺面的小軍閥公孫度,都能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在胡人眼里儼然是一派霸主的模樣。

不光是公孫度,公孫瓚、劉虞、馬騰、韓遂等人都沒少攆著胡人的屁股猛打

要知道此時的中原正在分裂、在內戰啊!隋末的李淵、竇建德、王世充什么的能一邊互毆一邊暴打突厥、高句麗嗎?唐末的黃巢、朱溫、李克用可以一邊逐鹿中原一邊橫掃契丹、吐蕃?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敢反攻遼東還是清末的太平軍、義和團跳個大神就可以把八國聯軍攆到海里去?

只有漢末的那些亂世梟雄才能做到。

可為什么說這其實是件頂無聊的事情呢?

因為東漢直至亡國,其疆域幾乎未失寸土(大約580萬平方公里);從漢末群雄割據到三國鼎立,華夏大好河山被搞得烏煙瘴氣,但貌似還在不經意間開了疆、拓了土(大約640萬平方公里);等到了三分歸一統,司馬家的皇帝找出一幅前朝的輿圖,把“漢”字摳下來換成“晉”字,大致也找不出多少違和感來(大約540萬平方公里)……

大家來找茬——東漢、三國和西晉的地圖到底有啥區別?

也就是說,經過百多年的混戰,朝代換了好幾個,皇帝更不知換了幾茬,可是華夏的疆域依然保持著大致的模樣。

好像大家忙活了半天,結果好像是在白忙——這是不是頂無聊的一件事?

只可惜,這種無聊的事情,在此后的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

說過大勢,再談談細節,也就是魏蜀吳三國的疆域。

東漢原有13州,在三國相繼稱帝建國之后,曹魏占據了中原,據有原東漢的司、豫、兗、徐、青、涼、并、冀、幽共9州之地,另占有荊、揚2州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曹魏又分出司、涼2州的部分土地,設雍、秦兩州,因此曹魏共有13州、93郡。

蜀漢就慘了點,開始僅有原東漢的益州這么一塊地盤,后來可算從曹魏手里搶到了漢中,于是將其與益州北部合并,設為梁州,于是有了2州之地,轄22個郡。

孫吳占據了今天的華東、華南和華中的部分土地,為原東漢的揚、荊、交3州之地,后又分置廣、郢2州,合計5州、40余郡。

曹魏在硬實力上超過了吳蜀之和,所以三國的結局壓根沒什么懸念

但上述疆域也不是一成不變,在以下3塊區域內,魏蜀吳三國反復爭奪,區域所有權反復易主,成為三國時期名副其實的火藥桶。

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荊州地區。曹操曾盡占荊州北部,但赤壁之戰后荊州被魏蜀吳三分,成為爭奪最激烈的地區。等到蜀漢為孫吳所敗之后,再也無力經略荊州,此地成為魏吳兩國的專屬戰場。

在《三國演義》中,魏蜀之爭是主旋律,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魏吳之間的糾紛才最常見。二者不但在荊州打個不停,在江北的揚州更是魏吳交戰的主戰場,比如著名的淮南之變。

再一個被反復爭奪的地區,就是在漢中到天水、祁山間的這塊區域。這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掙了命也要北上伐魏的必經之地,也誕生了無數的傳奇故事。

根據后人的估計,魏蜀吳三國在巔峰時期的疆域之比為397(萬平方公里):106:145,人口之比分別為1300(萬人):400:550。由此可見曹魏之強大是完全凌駕于吳蜀之上的,最終由繼承了的曹魏遺產的司馬晉家實現了大一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只不過蜀漢先亡,是亡于無視國力的窮兵黷武,最終把自己榨干熬盡,等于是自尋死路;而孫吳雖然仗也沒少打,但更多的是屬于自衛性質的防守反擊,比較重視養護國力,又有長江天險加持,故而雖然最終亡于大勢,卻是三國中享有國祚最長的(吳58年:魏45年:蜀:42年)。

《三國》無論寫得、演得多么精彩,也無法掩蓋這是一個壯漢痛毆兩只弱雞的故事這個事實

所以從三國鼎立之勢形成的那天起,其實結局就已經注定。孫吳和蜀漢為了恢復漢室也好,為了自保也罷,仗倒是打得挺熱鬧,其實不過是掙扎而已、求存罷了。無論他們如何努力,最終被北邊那個龐大的帝國吞并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

除了曹魏一不小心被司馬家撬了墻角這個意外,剩下的沒有任何意外,依然是頂無聊的事情而已。

哪怕這段故事被《三國演義》的生花妙筆搞得精彩紛呈,也改變不了什么。


三國是屬于英雄的時代,但是對于平民百姓而言就是地獄般的存在。

說到三國(或者說是在《三國演義》中),亂世梟雄級別的人物有曹劉孫個個都有雄主之相,差一個級別的袁(紹)劉(表)馬(騰)換到別的亂世也未必不能成事;謀略近乎妖的人物一抓一把,比如諸葛比如司馬,比如郭(嘉)賈(詡)周(瑜)陸(遜)龐(統)等人自不需多說,稍遜一籌的荀(攸)魯(肅)徐(庶)呂(蒙)若非生不逢時,換到哪朝哪代都是謀主級別、甚至堪為主帥的人才;說到勇將更是爛大街,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孫吳有一大堆超猛的都督,更別提還有些運氣不佳的家伙如呂(布)典(韋)許(褚)等等,簡直數不勝數。

起碼在文藝作品中,哪朝哪代也比不上三國英雄輩出

自古宏圖霸業往往因人成事,各種人才如井噴般爆發的三國時代再經由文學作品的渲染、夸大,就成了這樣一副模樣——那些萬金難求、而且是百年難遇的人物,在三國卻成了地攤貨般的存在,這在哪朝哪代都是不曾出現過的局面啊!

人們總是向往和憧憬英雄的,于是那個英雄輩出如過江之鯽的時代,就成了中國兩千多年王朝史上最為光芒耀眼的一筆,至今不能讓人忘懷。

可是又有一句話叫做“一將功成萬骨枯”,別的朝代三、五名將便能定鼎江山,可是三國時代名將如云數都數不清,又得有多少無辜的生命要為其功業陪葬?

這個沒法算得清,但是道理卻不會錯——三國是英雄的天堂,就必然是草民的地獄。

用數據說話是最有說服力的,但要充分說清楚就得扯得遠一點了。

秦末亂世使得西漢立國實際上是在一片廢墟之上,尤其是(編戶)人口較秦時損失在六到七成以上:

“漢興……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高帝南過曲逆,上其城,望見其屋室甚大,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顧問御史曰:'曲逆戶口幾何?’對曰:'始秦時三萬馀戶,間者兵數起,多亡匿,今見五千戶。’”(《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

因此西漢政權被迫采取與民休息的黃老之策,對外向匈奴妥協,對內發展生產、鼓勵生育:“民女年十五歲以上至三十不嫁者,五算。”(《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也就是說從15歲的小蘿莉到30歲的剩女,要是不嫁人的話必須繳納5倍的賦稅——所有拒絕婚姻的妹紙基本都可以宣布破產了。

所謂的與民休息,其實就是政府不搗亂不使壞——你說在古代當個百姓有多慘……

因此到了漢武帝時,無論政府財政還是百姓生活都比較充裕,劉徹才得以大規模的用兵匈奴。不過此時西漢政府尚未有人口普查的認識,直到漢平帝時期、西漢國勢已然中衰之際,才有了官方的第一次戶口統計——大約1200余萬戶、6000萬人左右,加上占人口總數30%以上的逃戶、隱戶以及不被當作人口的奴隸,西漢的實際人口總數大概在8000-9000萬上下。

要知道公元1世紀時的世界總人口也不過2億,這個人口比例可比今天嚇人多了。

一場新莽之亂使得秦末故事重演,東漢光武帝初期的全國人口總量只及漢平帝時期的30%左右。不過此時仍處于秦漢400年“治世”時期,人口的逐漸恢復是必然之事,果然到了漢桓帝時期,全國編戶戶口再度超過了1000萬,人口也接近了西漢平帝時期,但卻始終無法超過。

可是漢朝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400年的太平時光已過,接下來400年的亂世徐徐拉開了帷幕。

到了董卓之亂,長安、洛陽這兩個中原最為繁華富庶、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成了戰爭這個惡魔最為青睞的地方,一時間遍地廢墟、白骨盈野,處處滿目瘡痍。就拿長安(京兆)來說,戰前編戶有19萬之多,到了這場戰后只剩下了5萬戶;更慘的是上郡,從戰前的10萬戶零落到不足5千戶;在中原統治力更為薄弱的西北地區,比如敦煌,直接從萬戶規模驟降到700戶,幾乎成了一片死地。

一次戰亂就干掉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現實啊!

在大三國時代之初,由于戰亂和人口的急劇損失,社會經濟幾乎全面崩潰,生產、尤其是農業到了山窮水盡的程度。別說百姓無以為食,連可以肆意劫掠的軍隊都因為搶不到糧食而餓得半死,曹操被迫令軍隊屯田才勉強維系支撐他的政權。雖然無論曹操、曹丕都是極其杰出的君主,相比吳、蜀兩國魏國的經濟狀況恢復得最好,但是人口的恢復卻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魏明帝曾想營建宮室,就遭到了陳群的反對,理由就是戰亂之后民少財窮,根本無法做到。

這里再扯個閑篇——前些天寫到蠻夷與華夏之間的戰爭時,曾隨口說了句“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跟經濟有什么關系”,結果被人質疑我這個歷史號其實是個假貨,屁都不懂。其實我當時說的是胡人——這幫蠻子除了會放牧牛羊以外,懂得什么生產、又有什么經濟可言?可是人家照樣可以跟人口多出幾倍甚至百倍、經濟實力更是不知高出千倍萬倍的中原王朝打得旗鼓相當,甚至屢屢占得上風。所以我的觀點是,冷兵器時代的游牧民族只要夠窮就一定很猛,一旦他們不窮了、甚至玩起“經濟”來了,那么一定就離完蛋不遠了。

可是地處中原的漢人王朝卻不行。

作為農耕民族,天生就注定了根本無法跟游牧民族比騎射、比機動性還有對戰爭的狂熱什么的——而這些因素對于冷兵器時代戰爭的結果是有決定性影響的,宋朝把農耕民族比較擅長的步兵軍陣和弓弩戰術幾乎發揮到了極致,卻也只能守成而無法決勝。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漢唐鐵騎也曾揚威異域,打得蠻夷連他媽媽都認不出來——可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需要投入比蠻夷高出十倍百倍的成本,才能訓練出戰力與后者相仿的騎兵,再加上謀略、紀律和裝備技術等農耕民族的強項加持,開疆拓土、四夷賓服就沒什么懸念了。

中原王朝要訓練出一支驍勇的騎兵,付出的代價不知要比游牧民族高出多少倍

可前提一是能搞到馬,二是有龐大人口支撐的強大的經濟體系經得起這樣的消耗——而這樣的條件,除了漢唐其他朝代幾乎不可能做到。

比如三國之后的西晉僅存50余年便亡于五胡之亂,固然有司馬家的皇帝除了廢物就是傻子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經過一場三國亂世和西晉的八王之亂,人口和經濟已經不足以支撐起西晉對外戰爭的龐大消耗,于是一場大崩潰就在所難免了。

在三國時代,過于頻繁的戰爭在后人眼中是精彩絕倫的幕幕大戲,可在當時的平民百姓眼中,卻無異于地獄般的世界。到了西晉終于化三分為一統時,天下人口已經不足漢桓帝時的四分之一了。

正所謂“吾之英雄,彼之惡魔”,古今歷史,莫不如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80年:西晉滅東吳,三國時代結束。
我看《三國演義》
三國時期,東吳的戰力比蜀漢如何?
從地圖上看魏蜀吳差距不大,為何說曹操占了十分之八的天下?
第二十章 三國之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三亚市| 南开区| 濉溪县| 德格县| 玉门市| 游戏| 大新县| 舞钢市| 丹江口市| 古丈县| 新昌县| 高密市| 黄冈市| 仙桃市| 上栗县| 陕西省| 宁国市| 陆河县| 石门县| 新丰县| 江源县| 远安县| 乡城县| 临武县| 临安市| 望江县| 青田县| 安陆市| 淮阳县| 本溪| 新邵县| 张家港市| 康定县| 宣汉县| 福泉市| 噶尔县| 伊宁市| 同德县| 凤山市| 河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