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王朝的北伐,是三國時代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它既為各路英雄的人生出彩提供了平臺,同時也是曹魏集團和蜀漢集團的實力對決。而蜀漢多年的北伐雖然每次都眾志成城,可惜最后還是失敗了。對此,后世人在表達惋惜和同情之外,更多的是認為蜀漢國力弱小,而曹魏則是各方面都遠超蜀漢,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因此北伐自然不可能取得成功。
然而,這種觀點其實是很片面的。事實上,蜀漢的北伐是存在著成功的可能性,而且還不小。別的不說,看看三國時代的這些經(jīng)典戰(zhàn)爭就知道了。官渡之戰(zhàn)時,袁紹和曹操相比,各方面都占盡了優(yōu)勢吧?最慘的時候把曹操逼到了崩潰的邊緣,只能向無辜的糧官借了腦袋。
最后,幸好荀彧送來了援軍,要不然曹操早就成了袁紹的階下囚了。但問題是,官渡之戰(zhàn)的最后結(jié)果卻是曹操打敗了袁紹。這樣一個以少勝多的案例,諸葛亮自然從中看到了希望。
當然,也有人說官渡之戰(zhàn)是曹操太逆天,袁紹太愚蠢??墒?,赤壁之戰(zhàn)呢?當時孫劉雖然已經(jīng)聯(lián)盟,可是實力非常弱。而曹操這邊則是占盡了優(yōu)勢,尤其是兵不血刃拿下荊州之后,其實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quán),都處于曹操的戰(zhàn)略包圍之中。
當年那么被動的形勢下,諸葛亮親身參與了赤壁之戰(zhàn),最后還是對曹操取得了勝利。而這一場戰(zhàn)爭,更讓諸葛亮明白了一個真理——戰(zhàn)爭的勝敗,并不是必然的。
當然,越多的軍隊和越好的后勤保障,自然可以提高戰(zhàn)爭勝利的概率。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實力弱小的一方,真的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而諸葛亮的北伐,則是想盡辦法去爭取這種以弱勝強的可能性。事實上,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就差一點成功了。
如果不是馬謖選擇了在山頂上安營扎寨這么作死的操作,那么街亭就不會丟失。諸葛亮就有充足的時間去安撫隴西三郡,進而和曹魏軍隊長期對抗。
再后來,實際上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又占領(lǐng)了魏國的武都和陰平兩個郡,并且繳獲了司馬懿軍隊的數(shù)千張弓作為戰(zhàn)利品,這就是以弱勝強的最佳例證。只不過,最后糧食吃完了,諸葛亮只能退軍。但是,武都和陰平卻被永遠納入到了蜀漢王朝的版圖當中,這更讓諸葛亮對以弱勝強充滿了信心。
因此,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直接選擇了就地取材,就在五丈原種糧食,為的就是一鼓作氣,把魏國徹底打敗??上В詈笊咸鞗]有給諸葛亮足夠的時間,要不然北伐也許就真的成功了。
所以啊,看待蜀國北伐不能只是簡單從軍隊數(shù)量和國家實力等因素來看,其實戰(zhàn)爭這事兒不是那么簡單,話千萬別說太早。畢竟當年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時吃過大虧,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時更是因此差一點被活捉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