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三國乃至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在此戰役中,《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描寫了許多傳奇的故事,諸葛亮巧借東風、草船借箭、龐統智獻連環計、黃蓋巧施苦肉計等等,上演了一幕超級精彩的大戲。
但是戰爭不是小說,戰爭更不是戲劇,歷史永遠比戲說更加枯燥乏味,但是也更加真實可靠。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回到鄴城后,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
1、于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
2、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
3、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4、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5、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可見曹操或許狂妄了一點,但是絕對不傻,他明白北房將士在南方水土不服,為此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同時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余人,總計不到十萬人的規模。而且其中還有不能上戰場的,即使是很多人說的二十萬的規模,也足以拖垮曹操的后勤。
索性曹操很幸運,荊州直接束手而降。荊州兵,總數或許可達七八萬,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南四郡僅僅被撫定,曹軍從來沒到過那里,所能動用的就是集結在襄陽等地的二萬余人。
其實從丹陽長坂坡一戰就可以看出來,這一戰可沒有什么大軍包圍,也沒有什么趙子龍七進七出,甚至曹操都不在,這一戰曹操只用了曹純和他手下的五千虎豹騎就把劉備追的雞飛狗跳了,曹操率領的大軍還在后面趕路呢。
因此在荊州投降之后曹操的兵力大概在十萬人左右,隨后,曹操又留徐晃駐扎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如此算來,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八萬人。
對于孫權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國志》的明確記載,是孫權給了周瑜三萬人馬參戰,而對于劉備方面,則多數以諸葛亮自己說劉備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兩萬為準。大致上均認為是孫劉聯軍五萬人參戰。
以五萬抵抗七萬兵力,人們普遍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屬實,但雙方兵力對比并不十分懸殊。
雙方其實真正懸殊的是勢,這個詞無形無影,但是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卻是最有效的,曹操攜鯨吞天下之勢撲面而來,這才是劉備孫權最大的問題,就像在丹陽,劉備手下還是有兩萬兵力,結果被曹純五千騎兵追的天翻地覆,要知道劉備手上可是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這個黃金組合的,但是依舊一敗涂地。
同樣也并沒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但詐降確有其事。黃蓋為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寨,便向曹操投書詐降。
此外,蔣干被曹操派去說服周瑜也確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戰中。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把它記在赤壁之戰后,并且只有蔣干勸降,沒有中周瑜的反間計。而蔡瑁、張允也沒有被卷入其中,他們甚至壓根就不是曹操的水軍都督。
此外另一點則是曹操手下得了瘟疫。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劉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
其實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曹軍并沒有兵力優勢,要是真有優勢就不會戰敗撤退了。
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而且這個火攻也是人家黃蓋的主意,和諸葛亮周瑜都沒有關系。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于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然后一把大火燒了曹操的水軍。
周瑜、劉備軍隊水陸并進,一直尾隨追擊曹操。
而就損失來說,此戰曹操的損失水路軍加在一起估計應該有五萬人左右,曹操也算是元氣大傷。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
如果非要給這一戰找原因,曹軍北方而來水土不服加上瘟疫可能就占據了五成原因,黃蓋的謀劃加火攻占據了三成原因,至于周瑜等人加上曹操的大意占據了剩下的兩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