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有些父母常會抱怨自己家娃不如別人家的娃優秀,其實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就會越來越大。
1、你應該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如今我們看到年輕父母帶娃總會出現一些對孩子過度疼愛的現象,或許是因為小時候自己被父母嚴格要求,所以對自己的孩子就非常寬松,甚至說是溺愛,包辦他們生活中的各種大大小小事情,孩子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生活。
然而這樣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懶惰,越來越依賴父母,離不開父母,長大成年之后有很大的概率變成啃老族,到時候大人連后悔都來不及,因為性格一旦定型是很難改的。
研究學者調查發現,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很大區別,父親會使孩子更加社會化,為他將來走進社會,接觸現實世界做準備。父親若是真正對孩子好,就應該學會及時放手,讓他們早早學會獨立,告訴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慢慢的他們會變得勤奮而又獨立,這些品格是會伴隨孩子終生的。
2、相信你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最親近的人,他們不僅從父母這里獲取安全感,還需要認可,這會使得他們逐漸變成一個自信的人。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他們是從一個弱小的生物逐漸變得強大,期間可能會經歷很多困難與挫折,他們很容易本能的產生畏難情緒,缺乏自己面對的勇氣,此時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直接幫他們解決,而應該堅定地告訴他們:相信你自己,你可以自己來。
這句話不僅是給予認可和信任,最主要還是在告訴孩子,父母一直陪伴在身邊,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
父母的鼓勵相當于孩子勇氣的催化劑,只有一句話一個擁抱,他們就會擁有無盡的力量,隨后變得越來越勇敢。
3、你的想法是什么?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必須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尤其是一些父寶爸。他們對孩子講話都是命令是的語氣較多,以自己家長的身份去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安排或觀點,抹去他們自己的意愿,然而這樣的家庭教育,很容易教出膽小、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因為他們習慣了服從高位者的安排,從來沒體驗過平等。
真正懂教育的父親,懂得了解孩子的思想,給予他們同等的尊重,與孩子不僅是父子,還是朋友,他們會經常問孩子“你的想法是什么”,從而來引發孩子自己獨立思考,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
這樣教出來的孩子,以后走進社會之后往往都更加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他們會更加的自信,也會被上司看中。
4、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因為不懂得闖禍的后果,往往會肆無忌憚,被抓包后就開始找理由或者不承認,作為父親,不應該圖省事,認為孩子還小就什么都不教他們,而應該從小就要教育他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并詳細解釋他們錯在哪里。
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這就需要自行探索,只是,工作再忙, 生活再累,也別忘了成為一個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