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魏晉時期,不了解歷史的朋友們或許對這個時期很陌生,對于所謂的魏晉名士,可能也僅僅只限于聽說過而已。
歷史上的魏晉名士,以隱居山林不出仕做官而聞名,這是魏晉時期一個極有意思的現象。
那么,為什么魏晉時期的名士們,要歸隱山林?不去入仕發揮自己的才華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開始說起。
首先,是外部因素。魏晉時期處于戰亂時期,自東漢末年,群雄爭霸不斷的戰爭,最后只剩下,魏蜀吳三個國家。
這三個國家在后期先后滅亡,所有政權歸了司馬家,司馬家創建了西晉,西晉建國后,還是戰亂不斷,先是南北分裂,后是五胡進犯。
另外,在朝堂中,士族門閥掌握較多的權力,幾乎把持著朝政,加上士族門閥內部矛盾斗爭激烈且復雜,在這些環境之下,導致當時的政治環境處于黑暗。
當時政治環境的黑暗,朝堂中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卷入黨爭,站錯隊伍,導致丟了性命。
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多數飽讀詩書的名士們,不再以實現自身的抱負為己任,他們想逃離這樣的環境下,就產生了歸隱的想法
一些比士族門閥較為低些的普通士族們,雖然有著一定的經濟實力,但是卻只能在朝堂上擔任一些地位比較低微的職位,不在核心的權力之中。長期的打壓下,發揮不了自己的才能,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最后只能選擇歸隱山林。
除此之外,這還與當時的流行的風潮有關。
魏晉時期,雖然常年動亂,但是也是一個思想極為活躍的時代。名士們多數特立獨行,直抒己見,自信瀟灑,不拘小節。另外名士們還崇尚飲酒,服藥,縱情山水的生活方式,這些方式還得到了當時很多知識分子的贊賞。
在曹魏時期,當曹丕坐上皇位后,采納尚書令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去進行選拔朝廷各級官員,這個制度是朝廷委派中正,由中正官在家世,品行和才能的考評紅選拔人才給予品級。給予完品級的人委派到各個位置做官,這一制度雖然在前期有效避免黨爭的擴大,鞏固了君王的權力。但是到了后期,所有的重要職位,都由當時的士族門閥壟斷,甚至連委派的中正都是士族門閥當中的人。
漸漸的,很多名士們都對可以做官與否失去去希望,名士們認為自己無論有多大的才能,不是士族門閥出身的話,自己都難以在朝堂上做到自己想要的高位,所以就放棄了
還有一部分名士歸隱山林,是為了有一天能以更好的方式走出去。他們把歸隱山林這段時間,當成自己的過渡期和磨練期,慢慢的把自己磨練成一個世外高人。等自己有了一定的名聲,就可以被當時的權力中心發現,用自己的才能去實現的自己抱負,。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
可以這么說,大部分名士歸隱,是為了逃離自己不想去面對的現實環境。大部分的歸隱名士容易在秀美的山水間感到快樂,在喝酒吃藥的的作用下,在那一段時間精神足夠的釋放,忘卻了當下那些使自己不開心的因素。
結合以前的觀點來看,名士的一些做法也是有一些無奈之舉的。當時朝堂的黑暗,士族門閥的壟斷的朝堂,他們沒有途徑入仕導致無法施展自己一身的才能和抱負,通過歸隱山林,縱情山水,去抒發壓抑已久的苦悶,他們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悲劇者,因為沒有人愿意主動選擇一個相對于隱僻的環境,即便那里再美,這是魏晉時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