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信息我們先進行初步分析:
①一些學生小學成績很好,說明這些學生基礎向對比較好,學習習慣保持的也不錯,頭腦靈活,成績一直保持很好。說明了學生之前本身沒有什么問題。
②初一成績還行,從小學過度到初中,學習模式和思考方式都有所變化,這些孩子還是很快適應了這種變化,并且成績還不錯,沒有暴露出來什么大問題,孩子依然還是那個孩子,但是年齡變了,知識難度系數了。
③初二成績一滑到底,出現了“斷崖式”滑坡,明顯遭受了“初二現象”的怪圈的魔咒,在青春期初始階段,出現了青春期反應,可能和嚴重的逆反心理有很大關系。
④成績下滑,“初二現象”明顯,孩子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但是問題肯定是在孩子自己身上,學習難度的增大,受挫次數增多,產生厭煩和逆反心理,諸多因素交錯出現,使得原本光鮮亮麗的優等生淪為了后進生。這個需要多角度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一刀切”。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初期,是“身心聚變”時期,最為明顯的就是初二學生,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更多的人認為初二是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嚴重的心理叛逆,難以管理,被稱之為“初二現象”。學習難度的增大,受挫次數的增多,逐漸喪失信心,開始產生恐懼心理,逐漸有了厭煩心理和畏懼心理,各種因素交錯在一起,出現了嚴重的“初二現象”,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地上地下。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初二現象”高發問題都有哪些,青春叛逆期的諸多問題:
“初二現象”問題大聚焦
進入初二,年齡大概十三四歲,初步進入“思想成熟萌發階段”,羽翼初步豐滿,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行,不再是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學生”,自己的獨立思想初見“雛形”,一副天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樣子,對于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和批評,一概“拒之門外”,腦子里只有:我都對,我都會,我都懂!
青春期叛逆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不服管教,對老師、家長教育和批評不再是虛心接受,取而代之的是反駁和頂撞,甚至嘲笑老師和家長,老師和家長越是不讓干的事情,他們越是要干,就是要一剛到底!
“不許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晚上必須說一遍喜歡我?!边@是一位家長在幫兒子整理書桌時,發現的一張紙條,從紙條來判斷一定是女生寫給自己兒子的,并且說明了兒子和這個女孩的關系非同尋常。這位家長本來打算下午接兒子時狠狠教訓孩子一頓,結果等她接兒子時發現,學校門口她竟然看到了好幾對男女生親密地往前走的情況!
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中寫道: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很容易對異性產生好感,由于認知有限,錯把“喜歡”當作“愛”,對方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自己的心,有明戀有暗戀。某中學教育處主任介紹,早戀現象主要集中在初二年級,同學之間肆無忌憚地開玩笑,部分男女生表現過分親密。
本身用功學習的時期,心思都用到了胡思亂想上面了,哪還有心思聽課,人坐在教師里,思想早已“信馬由韁,策馬奔騰”了,所謂的“人在曹營心在漢”,成績能不下降嗎?
初中生在網吧被老師或家長抓住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初中階段,初二學生上網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幾乎是每天泡在網吧里,一天只吃泡面,甚至不吃飯,手里的錢都貢獻給網吧了,更有甚者有學生是逃課上網。這些學生即使被老師或家長帶回學校,對其進行教育和疏導,往往沒有什么效果,過一段時間依然會重回網吧。
老師找這些學生談心時也會發現,他們大多數也知道沉迷網絡的危害,甚至下決心離開網吧,但是由于身邊同學的一再“邀請”,或者語言“刺激”,加上自己自控能力差,以及學習帶來的挫敗感,使得他們不得不選擇繼續沉迷網絡,麻醉自己,暫時獲得快樂。
初中三年,眾所周知的是初二是一個分水嶺,一部分同學在初二進步很快,由成績中等上升為優等生,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心思用在了學習之外,成績迅速下降,對學習失去興趣,自暴自棄,一蹶不振。淪為“初二現象”里的問題學生。
步入初二,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大,科目變多,孩子在學校中遭遇挫折的次數增多,有些孩子的受挫心理太差,從優秀淪為差生,心理落差較大,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產生畏懼心理,從而產生厭煩心理和逆反心理,開始“破罐子破摔”,成績自然就會下滑厲害。
小結:初二兩級分化,原因大多數在孩子自己身上,而孩子自己不自知,加上青春期叛逆,逆反心理嚴重,和老師、家長對著干的心理強烈,內心拒絕批評和教育,成績出現“斷崖式”下滑。
上述就是我對造成初二兩極分化原因的進一步分析,找到原因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個人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家長怎么判斷“初二現象”是否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孩子和你的關系是否疏遠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和小學相比,家長感覺親子關系“變化不大的”比例在初二階段明顯下降。初二18.50%的家長感覺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6.33%的家長感動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
進入初二以后,有些學生開始變得“大膽”起來,開始反駁、頂撞家長、老師,越是不讓做的事情越是要做,有些學生還會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對抗情緒,更甚者有鬧事等行為,自然影響到青春期的親子關系。如果你和孩子關系不再如之前般親密,而是關系一度“劍拔弩張”,那你的孩子已經進入“初二現象”。
2.孩子是否還像以前一樣愿意和你談心
據調查:初中生向家長吐露心聲、傾訴心事的比例在15.5%以下,跟同學、朋友交流心聲、吐露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這個在初二學生中最為明顯。進入青春期后的孩子,會把同學、朋友作為談心的首選對象。有學生說:和父母聊一些話題,不是有代溝就是有沖突,家長不是批評就是說教,我寧愿選擇寫在日記里。
作為家長,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應該多陪伴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去想、去做他們能夠做的合理的事情,給予有的放矢的關心,不要“好奇害死貓”,偷看日記,打破沙鍋問到底。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入手,打入“敵人”內部和孩子成為朋友。
3.孩子的學習和心理你更關注哪一個
很多學生說:自己在學校學習本來就已經夠累了,家庭作業已經壓的自己喘不過氣來,回到家長已經沒有精力和時間再去做家長買的學習資料了,但是家長還是熱衷于買各種資料,不做就會被說教,嘮叨個沒完,讓自己不得安生。
很多初二學生將成績不好歸咎于學習難度大,任務重等客觀因素,而家長多歸于自己孩子的主觀因素,兩種認識不統一,家長的不斷施壓以及壓迫,促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強。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分數,而不是孩子身心發展是否健康,活生生的把孩子逼迫到“初二現象”怪圈之中,反而無休止的責備孩子。
小結: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需要多角度分析看待問題,不能只用小學時候對待孩子的方式繼續對待孩子,孩子大了,變了,家長的教育方式也要隨之變化,幫助孩子走出青春期,而不是青春期對抗更年期。
家長遇到“初二現象”怎么辦,和孩子交心,和老師交流,和學校配合,做好這三點!
1.做一個有品位、善溝通的家長。
家長作為孩子和學校的紐帶,家校的橋梁,一定要發揮自己的最大作用。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家長一定要視人視其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盡量告誡孩子,要和品行和學習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學交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師”,多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
默契配合,無事不成。家長一定要多和班主任、任課老師多溝通孩子的學習問題,多向老師請教如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相老師“取經”,互相溝通,共同設計,家校合一。并且家長也要教育孩子,有問題多向老師、領導反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不要把問題都交到家長手中來處理。
2.做一個積極主動而又略懂辯證法的家長。
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鼓勵,要相信沒有一個孩子的未來不是光明的,做孩子身邊的小太陽,散發正能量。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而不是揪著問題不放,多鼓勵,多表揚,樹信心,多督促。不要給孩子潑冷水,打消積極性,孩子有錯能改,還是好孩子,而不是揪住錯誤不放,甚至放大影響。
讓孩子明白學習是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促進作用,而內因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老師和家長都是外在因素,而孩子自己是內在因素,讓孩子明白:學習的好壞取決于自己,而不是老師和家長,自己不努力,神仙也無力。
3.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作為家長應該是和孩子成為好朋友,而不是劍拔弩張的“仇敵”。家長要懂得孩子的需要和需求,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打入敵人內部,俘獲孩子的心。
做到孩子學習我參與,孩子愛好我了解,孩子興趣我支持,多和孩子交流孩子愿意交流的話題,給孩子話語權,從“我要你說”轉變成“我聽你說”。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多參加比賽,做好孩子堅強的后盾,多和孩子討論和學校、學習有關的事情,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想孩子之所想,做孩子之所需。
4.家長要有高度、有見識、有修養。
作為家長要承認孩子之間的差距,不求同一。孩子在文化課成績上有差別,不等于能力上就一定有差別,不會綜合素質上會有差別,更不是未來事業上有差別。不要凡事苛求孩子,而是要看孩子努力的過程,盡自己最大努力就好。不要把眼睛只放在孩子的成績上,而是更應該放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上來。不扼殺孩子的天性和靈性,不忽視孩子的個性,不泯滅孩子的信心,求同存異。
當面教孩子,背后論長短。孩子犯了錯,不姑息,不縱容,不護短,當面批評教育孩子,背后和老師商議探討,不委屈孩子,也不錯過老師,善于把壞事變好事?;ハ嗬斫?,互相包容,互相配合,敢于面對自己孩子的錯誤和缺點,培養孩子正確對待自身問題的態度。
小結: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陪伴和教育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什么樣的家長,就會有什么的學生,家長的高度決定孩子的出路,因此家長的教育在孩子青春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