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出師表》的開場白: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實際上當年在中學課文學這篇文章時,老師是純語文老師,并沒有對諸葛亮為何寫《出師表》,寫《出師表》的背景和目的什么,當時一陣懵懂的聽,沒什么深刻的感覺。就這么稀里糊涂的過了學生時代。
后來上了大學,閱讀范圍擴寬了之后,逐漸加深了對諸葛亮、劉備等三國人物的了解,后來看到網上經常有人說:“蜀漢是諸葛亮給敗掉了”,“蜀漢應該休養生息,而不應該用雞蛋去碰曹魏這塊大石頭”等等,反正說風涼話的人特別多。
我認為說風涼話的人只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他們真的不了解諸葛亮,也低估了諸葛亮的智商和情商。
不管劉備的結局如何,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一刻起,劉備就開始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也就是說劉備的終極目標就是重新恢復漢室。
而諸葛亮出山時,寫出名震天下的《隆中對》,也為劉備規劃出實現這個目標的戰略和戰術。占據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抗曹。然后從荊州、漢中兩個方向夾擊曹操,如果可行的話孫吳配合從東邊進攻,一切似乎都那么完美。
赤壁一戰劉備順利完成了第一個目標,占據荊州有了立足之地,且與孫吳建立了聯盟關系,沒幾年又達成了第二個目標,奪取了益州。一切似乎正朝著諸葛亮當初的戰備規劃進行著。
然而,命中注定劉備此生無法完成自己的夙愿,正當人生得意的時候,由于關羽在處理與孫吳的關系的時候,在與劉備遙相響應進攻曹操時,被孫權從背后捅了一刀。殺死了關羽,并且奪回了劉備在荊州所有的地盤。讓蜀漢的勢力差不多就接近了解放前。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已經稱帝的劉備為了奪回被孫權襲取的荊州,傾國之兵殺向東吳,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掉主力,蜀漢的實力掉入了低谷。劉備又氣又恨,不久撒手歸西。劉備的統一大業已經無法完成,所以只能留給下一代,他的本意應該有點像王屋太行的愚公,劉備應該讀過《列子·湯問》,也想到用“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方式去完成這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
劉備在死前表面功夫還得要做的,任命諸葛亮為“托孤大臣”,確立了諸葛亮在蜀漢政壇中當老大的地位。而且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不中用,你就取而代之”。
而諸葛亮受人尊敬就在于他的人品和人生選擇,不僅沒有像司馬家那樣真的取而代之,而是像伺候先主那樣輔佐劉禪。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公元227年五月,這時距離諸葛亮托孤秉政,已經過去了四年。是需要有所作為了,所以寫下名垂千古的《出師表》。
當時的國情是: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而且經過夷陵之戰之后,蜀漢大傷元氣。本就弱小的蜀國則更加國弱了,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開頭說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一般的人看來,諸葛亮完全可以做一個太平宰相,以他的能力,安穩地守住蜀漢之地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然而,諸葛亮選擇了一條完成先主遺愿的道路,其實也也是一條必然的選擇之路。
前面說了,劉備的蜀漢立國之本就是消滅曹魏,匡扶漢朝。劉備起兵以來,一直舉著“復興漢室”的旗幟,而且態度極為堅決。
占領益州之后,蜀漢是無法像孫權那樣,可以和曹魏稱兄道弟,也可以干脆俯首稱臣。劉備蜀漢的存在就是與曹操勢不兩立。如果真的與曹魏達成和平共處的關系,那么劉備的政權,則在天下人面前,自動失去原有道義上的高度,他所建立的政權,其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沒有如此高度的政治綱領,內部穩定團結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所以《出師表》才有了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如今劉備死了,北伐曹魏的歷史任務自然就落到了劉禪的肩上,而當時劉禪還未成年,這個任務當仁不讓的需要諸葛亮來完成,因此諸葛亮奉行的北伐戰爭,只是繼承了劉備的遺志而已。
再加上蜀漢政權的幾股力量,如同一杯層次分明的雞尾酒。
一股力量是從原荊州來的人,包括諸葛亮、趙云等人,是蜀漢的主要階層,掌握著國家的主要權力;
另一股力量是原蜀主劉璋留下的老臣,這股力量多居于蜀漢政權的中層;
還有一股力量是益州土生土長的官員和本地豪族,這股力量處于政權的底層。
當劉備東征失敗后,蜀漢的南部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故。益州郡的土皇帝雍闿殺死太守投靠了東吳,并煽動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人反叛了蜀漢。看似平靜的蜀漢政權實際上是暗流涌動。
諸葛亮雖然當上了蜀相,由于他在政治上并不是本土派系。而且他在當丞相之前,一直沒有建立獨立軍功的機會。難免讓其他勢力心服口服 ,根基并不穩固。
如果沒有一點動作,真的搞休養生息,就很難在益州官場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內部極有可能發生不安定團結的事。無論是從蜀漢政權的角度,諸葛亮北伐曹魏真的是別無他選。
既然蜀魏勢不兩立,蜀漢政權的存在,對曹魏來說是重大的威脅,如果蜀漢龜縮在益州,那么曹魏必然會大舉進攻蜀漢。正如《后出師表》所說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率軍北伐也是明智之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之舉。
北伐曹魏當然也是諸葛亮本人終身的政治理想。這一點上與劉備的目標也是吻合的,諸葛亮早年就在《隆中對》提出,選取荊州再取益州,然后分兵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構想。只關羽大意失荊州,從荊襄北伐的設想是沒有辦法達成了,能走艱難的山路出祁山伐魏。
這就是諸葛亮為何幾出祁山,后半生不是在伐魏,就是在伐魏的路上。
理解了這一段歷史,對于諸葛亮寫《出師表》就容易理解多了。從成都到前線好幾百公里,自己親自率軍北伐,后院不能起火啊,所以在出發前千叮嚀,萬囑咐后主劉禪,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怎么做,不可以做事如何預防。有哪些事無法決斷時,可以問哪些人。
不能做的事:親小人,遠賢臣
能做的事:親賢臣,遠小人,做到賞罰分明。宮中內政之事,不明白時可以請教郭攸之、費祎、董允這些忠良之士。軍事上面的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將軍向寵請教等等。事無巨細都做了一一安排。
單純從感情的角度來解讀《出師表》,諸葛亮確實是真情流露。在《出師表》中,除了明確了北伐曹魏的戰略任務外,其他更多的是與劉禪談心,談自己理想和人生,談先帝,也談到了劉禪本人。
畢竟路途遙遠,諸葛亮最不放心的是這個本為平庸之才,更兼年少無知的劉禪。一方面。怕阿斗學壞,要知道學壞是很容易的,所以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半是勸誡、半是警告阿斗: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最大的魅力,不僅體現了諸葛亮當時的雄心壯志: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也在于諸葛亮的真情流露。我們可以想見,一千多年前某一個晚上,須發皆白的老人借著蠟燭的微光照映,伏案寫《出師表》。寫到動情處不禁淚流滿面……
也仿佛讓人嗅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悲壯氣息。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諸葛亮拜辭了劉禪,無限感慨地北上。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遇,為了蜀漢的合命,諸葛亮決定拼上自己的老命,至于能不能成功,聽天由命吧。
唐代的杜甫在參觀了諸葛亮祠堂后,寫下《蜀相》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表達了對諸葛亮崇敬之情。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讓人不禁黯然淚下。
公元1186年,有著相同執著思想的陸放翁,對收得北方金國的態度始終沒有改變,雖然自己是個強硬的主戰派。但當時南宋政權一味主和,自己得不到重用。想想自己蹉跎半生,都不能像當年諸葛亮那樣有機會北伐,憤然寫下一首《書憤詩》
.......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最后一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就是對諸葛亮當年北伐之舉高度認可。這就是國人世世代代尊敬諸葛亮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