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照顧孩子的生活、學習大部分都是媽媽的責任,即“女主內”。很多爸爸也就理所當然地當甩手掌柜的,任由孩子自我成長,也就有了后面的“喪偶式育兒”、“詐尸式育兒”。孩子的衣服怎么穿,爸爸不知道,孩子在哪個班,爸爸也不知道……
最近看到一句詩歌,出自美國詩人Nancy Smith之手,“只要有一個女人,覺得自己為兒女所累;定有一個男人,沒有享受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這句話旨在說明男人在育兒過程中參與、收獲之少,恰恰適用于我們國內的很多家庭。
心理學上講,父母親在孩子年幼時的陪伴對孩子未來的工作、情感、生活會有很深遠的影響,父親的缺席,對兒子的事業、女兒的情感影響更大。
父親缺席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特征?
一、容易自卑
小孩子對爸爸媽媽有一種本能的親近和向往,但是很多爸爸卻忽視了這一點,因為自己不會哄孩子、不會照顧孩子就推辭自己的責任。上了學的小孩子,看到別人家的爸爸媽媽一起來接自己的小伙伴,而自己的爸爸從未出現過,會給孩子敏感而又脆弱的內心帶來疑惑和困擾,久而久之孩子會趨于自我否定,焦慮,懷疑,自閉,沒有安全感,不自信,甚至是自卑。
二、不善社交,容易退縮
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需要爸爸來教孩子,比如,運動、冒險精神、動手實踐能力、社交,因為很多媽媽是不擅長這些方面的事情的。孩子的焦慮、沒有安全感,會讓他在很多事情面前沒有勇氣,容易退縮,這樣的孩子多性格內向。
三、內心敏感,抗壓能力弱
我們生活的當下環境,競爭激烈,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工作,壓力都是很大的,那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需要有很強的抗壓能力、逆商來讓自己立足。抗壓能力弱的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情緒、行為可能會走極端。
為什么孩子的成長非常需要爸爸的參與呢,因為父愛和母愛是不一樣的,一柔一剛,孩子感受到的能量也是不一樣的。
父親缺席,女兒將來容易遇上渣男,兒子可能一生平庸
這樣的說法可能大家覺得會很扯,很絕對,但這個結論,是大數據顯示的結果。
一、女兒容易感情不順
缺少父愛的女孩子,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稍微對她好一點的人,就會產生好感,產生依賴,很容易迷失自我,一旦感情失敗,很難走出來,而且容易遇上渣男。以張愛玲為例,在愛情中,她卑微到塵埃里,這其實都源于她原生家庭的不幸,源自她的父親。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的第一位男性,影響著女兒對男性的認知,父親對女兒忽視、冷漠,不被呵護,那自然女兒自身就會自卑,覺得自己不值得。
二、兒子事業平庸,家庭不幸福
父親對待母親的態度,影響著兒子以后的婚姻態度和生活。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會讓孩子覺得照顧自己就是媽媽的事情,那在他以后的婚姻生活中,他可能也會如此。都說成功的人,一定有其幸福家庭的支撐,如果家庭不幸福,怎可能全身心奔赴事業?
最后,希望爸爸們多多抽時間陪伴照顧孩子,別讓孩子的童年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