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12級歷史學田小森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動蕩時期,時局變亂,戰亂頻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政局越動蕩文化越繁榮。春秋戰國如此,五代十國如此,民國如此,魏晉時期亦是如此。魏晉時期政局雖然動蕩,但精神是極自由的,文化是極繁盛的。魏晉有說不完的金戈鐵馬,英雄無悔;魏晉更有道不盡的劍膽琴心,名士風流。這些大名士中最風流倜儻、瀟灑快意的當屬為后世景仰稱道的“竹林七賢”。
當時的七賢可能并不在竹林里活動,因為時人有關“竹林七賢”的畫作和書籍均未提及竹林。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推測考證竹林是一個佛教用語,是一種超世精神的象征。不過相對于史學的嚴謹我更喜歡文學的浪漫,我寧愿相信“竹林七賢”就是在竹林里優哉游哉的飲酒賦詩。試想那是一番多么令人神往的情景:于深山幽篁中,一群隱士,觥籌交錯,擊筑而歌,迎風而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之中,暢快平生,極盡豪情俠意。然而,他們真的如此真性情,真瀟灑,真快樂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他們不全都真的像人們所流傳的那么快樂。他們都是文人,都是名士,都是當時的人杰。文人的骨子里刻著的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他們的追求是入仕,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由此看來他們的隱士生活或許是被逼無奈的選擇。既然不能安定天下,救民水火,那就索性隱居山林,眼不見心不煩,既然不能兼濟天下那就獨善其身。
那么他們為什么不入仕呢?上文提到,魏晉是歷史上少有的動蕩時期,“竹林七賢”生活的時代是曹魏衰落,司馬氏興起的時代,曹與馬的斗爭非常激烈,仕人稍有不慎就會身首異處。更何況七賢是當時的文人名士,有強大的思想文化號召力,自然是兩大政治集團爭搶的對象。文人名士堅守的道德標準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凜然不屈的傲骨,這傲骨是幾千年來文人精神的所在。寧可折骨,絕不彎腰。真正的文人是可殺不可辱的,嵇康受小人所陷,寧死也不低下高傲的頭顱,臨刑前的一曲《廣陵散》彈得鎮定從容,只有不畏死的人才有如此心境,只有真正的文人才能彈得出此等千古絕唱。
雖然“竹林七賢”結局不一,但他們曾經共同締造的竹林盛會一直被人們傳頌,他們的人格和風骨從未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