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是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期,學生一般在12歲到16歲期間,總體上既有懂事又有不懂事。我在做初中校長時,我們學校一般二軌到三軌,幾百學生,20多個教職工,那時也沒有政教處,所以,老師和學生發生矛盾,一般均是學生不服從老師,老師(含班主任)管不住學生,把'狀'告到校長這兒。作為校長,當然要維護老師威信,支持老師工作,嚴格校紀校規,保證教學秩序,構建和諧環境。但處理不好,特別是片面強調師道尊嚴,僅憑校長這點'權威',學生不會服氣,也達不到解決矛盾的目的,還能助長教師的違規言行。如果不注意方法和埸合,把師生矛盾當做同學矛盾處理,還能造成老師與校長產生新矛盾,助長學生違紀輕師思想。那么怎么才能處理得當呢?根據我的實踐體會,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尊重人格,師生平等。這是前提。二聽取意見,調查事實。分別(一般不面對面)讓雙方把矛盾陳述清楚。這是基礎。三在分別陳述時,校長主要依據學生守則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校風校紀,對各自對錯初步判斷,分別談話教育引導各自自我批評,校長酌情批評,進一步提高各自認識,進一步潧清事實和對錯。四區分不同情況靈活處置。比如,主要錯在老師,一般仍讓老師主動去與學生溝通,校長從旁做學生工作,從老師的'責任'啟發學生尊師(是尊敬老師這個職業,而決不是維護這一老師的明顯過錯,相反,明顯違反法規也要明確指出是錯)。老師明顯有錯,一般不會與校長對抗,與學生誓不兩立,對他沒任何好處,會處理好。如主要錯在學生,則要批評教育,讓其主動找老師道謙、認錯,酌情班級檢討。只要做到以上幾點,一般沒有不服,他也不敢公開不講理。一時想不通是存在的,教師這方,其他領導或同事從旁勸導,學生這方,任課老師找談心,溝通家長協助。最后一步是消除影響,教育大家。主要錯的一方,是教師的除當面批評外,酌情還要在校務會上批評,在民主生活會上自我解剖。學生也酌情在班會`校會批評或檢討。嚴重當然可處分。不過,已達到化解矛盾、提高認識、愿意改錯又批評檢討已達教育他人消除影響情況下,何必要處分人。師生矛盾多種,解決過程中多變,不可能有刻板教條的方法解決,但以上五方面,我認為還可參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