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路上,離不開父母的耐心陪伴
教育孩子,需要三分教育、七分耐心。想要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就需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成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耐心陪伴。如果家長怕麻煩,那就會遇到更多的麻煩。因為教育孩子只有1次機會,今天拖延和忽視的所有問題,都將成為孩子明天躲不開的“坑”。
家長輔導孩子學習,雖然進步不明顯,但至少每天能完成作業。沒過幾天,家長覺得輔導孩子比自己當初讀書還累,就不管了。孩子于是打回了原形,成績一塌糊涂。提起這個不爭氣的孩子,家長徹底失望。如果家長當初不怕麻煩,給孩子打好基礎,養成習慣,培養能力,又怎么會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父母每一句“太麻煩了”,都是對孩子的耽誤。父母每一次缺席,都是對教育孩子的拒絕。
作為孩子終身的班主任,我們不能偷懶,因為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1次機會。
父母的教育必須放在首位,別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遺憾。作家蘇珊·施蒂費爾曼曾說:一切的親子關系都始于陪伴。
孩子的童年無法重來,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父母應該舍得花時間陪伴孩子,真正陪孩子一起長大。只有從小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他才能在成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優秀。在孩子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習慣的培養,能力的養成,靠的是父母。
教育并不是臨時起意的敲打,而是恒久而深厚的渲染。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怎么塑造他,他就怎么成長。作為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優秀。
但一定要明白,指望孩子自覺,是最不可能實現的愿望。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貪玩不自覺。我們不能縱容,而要嚴加管教。他律是自律的基礎,父母首先嚴格管教,孩子就能張弛有度。
前一段疫情期間使我深有體會,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我沒有好好監督孩子,開學后考試成績下滑得非常厲害。這次使我意識到父母決不能放任孩子,父母必須擔負起監督的職責。平時,我家大孩子學習比較踏實,各科功課成績都不錯,我對他的學習比較放心,想著他上初中了,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會自覺學習。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就給他一部手機,讓他自己聽課,自己做作業,放松了對他的監督,沒有嚴格督促他上課,沒有每天配合老師對他的各科作業檢查,誰知道孩子還是孩子,自制力還是缺乏,他竟沉迷于網絡游戲,課都聽不進去,作業照搬照抄,敷衍應付老師,偶爾我問他作業是否寫完,他都說寫完了,我每次都相信他,也沒有當成一回事,沒有認真檢查 ,想著他會好好學習,好好上課,好好寫作業。誰知道開學一場摸底考試,真學假學成績不會說謊,結果不會演戲,成績考得一塌糊涂。一直學習優秀的孩子,由于我的疏忽大意,由于我放松對他的監管,由于他的自制力差,成績落下一大截。作為父母,我曾經對他的每項作業都認真對待,錯了讓他自己一遍遍檢查出來,重新訂正正確才放手 ,現在對他的學習不聞不問,全憑他自己……我深深自責,如果一如既往地關心孩子的學習,看到他深陷游戲之中,看到孩子的行為逾越規范時,我當時及時指出來并進行糾正,他就不會一錯再錯,他的成績不會下滑得恁厲害。
這讓我深深意識到父母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少不了的就是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想要偷懶的時候 ,監督他,“推”他一把。從來都沒有天生就懂得自覺的孩子,只有長期督促孩子學習和進步的家長!
作為父母,務必清楚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所以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在培養習慣上狠下功夫。
引導孩子去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在愛的前提下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養成好習慣;小學低年級,是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家長千萬不能忽視!低年級的孩子,家長需要耐心培養他專心的習慣、提問的習慣、高效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遠比獲取知識更重要。
父母陪伴,是給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而我們也總能在那些優秀的孩子身上,看到父母陪伴和教育的印記。就像今年考上北大的陳美晨,最驕傲的就是爸爸。
身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是如何培養出這么優秀的一個孩子?
轉折點也許就是在女兒三年級時,他毅然決然辭職回家找工作,只為了陪在孩子身邊。
雖然快遞小哥的工作依舊很忙碌,但是一家人在一起也給了女兒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女兒也在家人的陪伴下,學習更加認真,也愈發懂事。
看著沉甸甸的錄取通知書,爸爸陳經偉感慨萬千:“父愛如果缺失,對小孩成長可能是不利的。其實我是書上看來的,當時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效果。現在看來,這個決定很英明。”
《開學第一課》里,董卿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選擇了拼命掙錢,等孩子大了,你辛苦賺了一輩子的錢,說不定還不夠他敗家一年!
如果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用心陪伴和管教,等孩子大了,你一輩子沒賺到的錢,說不定孩子一年就賺到了!
父母的耐心陪伴里,藏著孩子的未來。而擁有懂得陪伴的父母,也是孩子一生的幸運。父母陪伴有方,能勝過孩子十年寒窗。
最優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湖南省有一對雙胞胎,分別以687分、685分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
他們來自大山,父母是地道的農民,教不了文化,就做孩子的精神支撐。
每逢周末,父親就會坐車趕到孩子學校所在的縣城,跟他們呆一下午,聊聊天,談談心,說說學習,解解困惑。
來回一趟將近4個小時的車程,三年如一日,雷打不動。
兄弟倆說,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想到有父親在,就感覺身后有了依靠。
父母的陪伴,讓孩子安心,更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日子里,請竭盡所能、盡心盡力,做那個最好的觀眾。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