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三國時期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他一生中曾為六位老板打過工,不僅謀略超群,而且能成為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最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成為魏文帝之帝師,并且享年77歲,死后還配享魏文帝廟。
今天筆者將結合介紹賈詡的人生經歷,與大家探討一下聰明人與智慧人的區別,以及怎樣學做一個智慧人。
一。從三國人物看聰明人與智慧人的區別
三國時期,人才眾多,各為其主,各顯才能。但有些謀士只能算是聰明人,還算不上是個智慧人。
比如許攸,他原本是袁紹的謀士,后來覺得他不是明主,在官渡之戰關鍵時刻投靠了曹操,并為曹操出謀劃策打敗了袁紹,接著又在曹操攻占袁紹老巢時獻出良策,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這說明許攸是個識時務的人,但是后來他總是拿他之前的功勞到處宣揚,惹怒了曹操,被曹操殺害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許攸雖是個聰明人,但不是有智慧的人。
再看楊修,他知道自己才華橫溢,便事事力求表現,但總是愛耍小聰明,不懂得洞察老板及其同事們的心理。最后也是因為惹怒曹操,而被曹操殺害。他這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的人也不算是有智慧的人。
接著是“建安七子”之首孔融,他從小天資過人,勤奮好學。但卻恃才傲物,常常頂撞曹操。曹操自然不能容他,最后也是把他給殺了。又是一個聰明的人,但卻不懂得為人處世,也不算是個有智慧的人。
比較上面三位聰明人,我們來看看賈詡是怎么處世與人的:
1.越接近成功,越是冷靜、謹慎
賈詡當初幫李傕出謀劃策,殺回長安,讓他因此獲得了把持朝政的大權,李傕為了答謝賈詡,便想封賈詡為侯,賈詡此時特別謹慎,他覺得成功來得這么容易并非好事,且李傕雖握有朝政大權,但是此人屬于奸佞小人,并不配做明君。賈詡冷靜思考之下,還是拒絕了李傕的美意。后來李傕果然不成大事,而被曹操所殺。
2.做人低調
賈詡先后當過袁紹、張繡這些大人物的謀士,并成為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后來曹丕稱帝以后,賈詡又位列三公之首,當上了太尉。可見他肯定是足智多謀的(即聰明人),但可貴的是他還特別的低調。
如賈詡下了班之后,幾乎很少跟同事聚餐喝酒,通常都是在家閉門謝客。而且子女婚嫁也不會刻意為了拉攏關系而挑選權貴人家與之聯姻。他深知“走狗烹,狡兔死“的道理,這樣處事低調也是為了明哲保身,不引起老板對自己的忌憚之心。
3.注意說話的策略、方法
賈詡回答曹操立嗣之問就是很好的一例:賈詡心里是支持曹丕當世子的,但知道曹操向來不喜歡群臣參與黨爭,若直接說曹丕的名字,恐怕曹操心生多疑。所以他暫沒做回答,只是假裝思索,曹操問他,“你在想什么?”賈詡于是答道:“我在想袁紹和劉表?。俊辟Z詡提起二人名字,曹操自然而然想起此二人皆是重視幼子而輕視長子,以致引起紛爭的事情。賈詡沒有明說支持曹丕,但又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才是真正的說話之道。
4..為人心地寬
賈詡不但是曹操身邊少有的能明哲保身的人,而且他還特別的長壽,享年77歲(古代活到五六十歲已經算是長壽,能活到77歲更是不多見)。賈詡之所以能如此長壽,這與跟他淡然的個性有關,他從不跟人爭高低,總是覺得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正因為這樣心寬、少憂慮,所以他能長壽。
綜上所述,聰明的人,機智靈敏,足智多謀,但有智慧的人是在聰明的基礎上更懂得拿捏分寸,審時度勢。聰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卻很聰明。而賈詡既是個聰明人,更是個智慧人。
賈詡的經歷告訴人們:人的聰明也許是天生的,但僅做聰明人往往是不夠的,應該學會做一個智慧人,因為智慧會給人們帶來力量,會讓人遇到各種困境時始終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