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交界處,一般是各國家矛盾的中心,具體表現為領土爭端。遠的不說,近的如如今劍拔弩張的印度與我國邊界,領土主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時代極為特殊,也就是三國時期。
當時三國的交界處便是荊州,而這荊州也因為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著名的夷陵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在荊州爆發的。赤壁之戰的直接結果是狠狠挫敗了強勢的曹操,并一舉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當時的曹操可謂勢大,他統一北方后距離天下一統已經非常接近,只要占領荊州這南方的門戶,吞并南邊實現大一統指日可待。而在這大勢之下,由吳蜀聯合對曹的赤壁之戰挫敗了曹操的野心,而蜀國通過這場戰役開始壯大,這戰役為三國鼎立打下了基礎。
荊州三分也是三國鼎立的一個具體體現,吳蜀魏分別劃分了荊州,大家各自占領三分之一,荊州也正式成了三國之交界。
后來孫劉聯盟又與曹操爆發南郡之戰,此次戰役時間維持了近一年。最終勝利方是孫劉方,戰斗勝利后雙方進行領地分配。劉備以三分之一的江夏郡換來了南郡,但這只是暫借。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后來劉備得了益州,這時候的劉備已經足夠強大,孫權雖曾多次與劉聯盟,但雙方仍然是競爭對手,孫不可能坐視他們的強大而不顧。孫想劉討回南郡,這時候的劉自侍已經足夠強大,不愿歸還南郡。于是孫劉爆發矛盾,直接引發了大戰,這時候的劉特別倒霉,曹又在攻打漢中。兩面受敵,這事情不好解決,為了緩和與孫權的關系,只能將長沙郡與桂陽郡拱手相讓。
關羽又帶軍和曹操的襄樊發生正面沖突。關羽通過這次的北伐打出了自己的名聲,襄樊兩城被關羽用水攻的計謀拿下,并俘虜了于禁,龐德高傲不愿投降。襄樊兩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曹操不可能坐視不管,他派兩軍馳援襄樊,張遼帶人馳援,同時還有徐晃以三萬人馳援。曹操半個國家的軍隊被關羽成功牽制,這讓他貽笑大方。可惜的情況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次孫權從后方偷襲,趁關羽將軍隊都部署在了前線,就這樣劉備痛失荊州三郡,孫權素來有好人之心,非常欣賞關羽,但關羽誓死不降便被直接宰了。沒有了荊州的領地,劉備只能退出這里了。
雖說吳蜀魏是三國鼎立,但其實三國中的蜀國是綜合實力最弱小的,無論從哪方面來進行對比都是如此。當時曹操的魏是最為強盛的,不是最強也就不會有多次的吳蜀聯盟對魏了。吳國的整體實力比之蜀要強,它的軍隊人數是蜀的2倍。其實這關羽荊州北伐是當初諸葛亮獻給劉備之隆中對戰略的一部分,其中有講到若蜀國危機,可以從漢中以及荊州北伐向上,爭取戰略大局面。
劉備一直自詡是為匡扶漢室為目標,但他自己也是有一番野心的。當時天下三分已久,天下梟雄都有一統天下流芳百世之心,劉備心中亦有此志。
關羽在荊州雖只有三郡,當時他亦敢北伐襄樊,奇怪的是孫權明明在拿下了劉備在荊州的所有領地,足足占據了七個郡,為何奪取了荊州六十年,卻不敢揮師北上呢?
孫權當時的吳國地盤其實已經挺大了,當時天下共分十三州,而曹操最為勢強,獨占九州,而蜀漢可憐兮兮地僅占一州,而吳國占據三州,實力是不可小覷的。蜀漢如此弱小尚且好北上硬碰硬,吳國明明實力不錯占據荊州就是不知道為何龜縮著不敢北伐?
這主要是因為吳國與蜀國的既定戰略不同,蜀漢雖小卻五臟俱全,有吞并天下一統之心,而吳國奪取荊州只是為了保證這長江天險的戰略位置。
孫權沒有統一之心也是因為現實考慮,他們的江東吳國雖多船,能夠在水上如履平地,但這北伐的那邊多是陸地,沒有適合北伐的兵力。而且孫權的兄長在占據江東是動用了世家之力,可以說是起于世家,累于世家。導致政不通,令不行。
孫權據守江東能夠不被曹操攻略,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水軍強大,而且他們以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在當時長江是沒有橋的,要想橫渡長江攻略江東,只有靠船。但即便曹操國力強大,他的水軍仍然比不上東吳水軍,若曹操水軍趕開赴江東,那么東吳便會利用長江天險讓他們有來無回。
為何孫權要奪取荊州?因為荊州就是能夠破防長江天險的一個利器。這荊州地處長江中游,荊州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長江防線出現了漏洞。只要曹操能夠奪取荊州,曹操能順勢而下攻打東吳,亦或是通過荊州來到荊南,可以從陸地發起進攻。
孫權偷襲荊州并占領它,就是為了能夠彌補這個巨大的漏洞。偷襲荊州一是為了保證長江天險的戰略地位,第二順便打壓一下發展越來越好的蜀國。只要拿下了荊州,就能夠保證東吳的絕對安全,這也是為什么東吳六十年不北伐的原因之一。
更多的戰役勝利方都是憑借著地勢的優勢贏的,而這長江天險可謂是東吳保命的戰略位置,而無論誰拿下了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