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是個技術活,比如課標分析技術、學情分析技術、目標敘寫技術、教學活動設計技術、評價任務設計技術等是需要專業引領的;備課又是個良心活,教師備課中的真心付出,僅憑顯性化的教案是不能完全準確評估的;備課還是個合干與單干并存的活,集備與個備不能顧此失彼。課備得好不一定能上得好;但課備不好一定課上不好。
綜觀當前中小學備課管理,筆者發現在教導主任、備課組長層面存在“十重十輕”現象,我稱之為十大雷區或錯誤認知,現一一解剖分析如下。
一、重上課輕備課
許多老師爭著上課,認為只要上課多,教學成績就會好。優秀教師一節課能講會的內容,有些教師多節課也教不會,出現正課教不會,自習課再講,自習課講不會課后就大量練習,練不會就反復考,追源的話就是備課不到位。備課是根,上課效果是果。至少要保證備課與上課時間比要達到2:1,即至少用2節課時間去備一節課。
二、重教案集、教材解析類書集購買,忽視課本配套教參、學科課標征訂
與課本配套教學參考書是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對教師教學指導建議;學科課程標準對學科目標把握、考試評價導向非常權威。然而許多學校不征訂或不按教師人數訂改版新教參,有的學校竟無一本新課標。反而教師備課桌上擺的多是優秀教案集、各種試卷,這種導向是極為有害的。
三、重集備,輕個備
集體備課變為偷懶的分工備課;集備時只有主備人充分準備,其他人根本沒準備,集備前個備與合備側重點重復。
輕個備指的是合備前教師個備不重視;二是合備后沒依據個人教學特點、學情進行增補修訂。
四、重顯性'寫',輕寫前閱讀思考及寫后消化
備課不等于寫教案。備課完整鏈條是:閱讀思考一一規范撰寫教案一一做課件編學案一一教案內容消化與技能練習。
寫教案前教師要讀課標、讀教參、讀教材、讀教材解析,研究課后習題、練習冊、試卷,閱讀思考環節中備課中最占時間。
教案寫好后教師還要對教案內容進行消化,熟記于心,力爭課堂上能脫稿。同時還要進行技能訓練:把課文大聲朗讀朗讀,生字詞提前練一練,實驗提前做一做等。
五、重課件、學案設計輕學習系統整體設計
做課件與編學案不能代替備課,也不能課件做好后再寫教案,不要忘記課件學案是教案的輔助部分,是依教案設計的。
系統學習方案設計不僅僅指學程設計,還包括目標設計、情景任務設計、規則設計 、工具設計、評價任務設計等。
六、重課時備課輕整本書本課、單元備課
備課存在三級備課,假期間統攬教材、把握整本書知識結構、級段目標分解及確定重難點單元的整本書備課。
對單元重難點把握、知識結構梳理、大概念確立、重難點把握、單元目標分解到課時目標,需要集智的單元備課。
研究縣區統考試卷備課,有專家指導備課也應納入備課范疇之中。
若只有課時備課,那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碎片化備課,缺少整體、系統意識。
七、重新教師教案督查,輕對老教師監控
老教師對學科知識過關,但面對新課標理解、新技術使用、新課堂模式推廣,老教師面臨從舒適區走出來的挑戰,再加上教材更新及每一屆學情不同,老教師更需常備常新,更需從教的設計走向學的設計轉型。
八、檢查時重書寫數量、格式輕質量標準把控,重告知、定時查驗輕動態監控
誰寫得多、寫得工整就是好教案,這不應成為評價教案優秀常態。應重點關注目標設計、主干問題設計、學程設計、評價設計等核心內容優劣。
變固定檢查為類似體育興奮劑飛檢性質抽查,同時看教案內容與課堂所講是否匹配,引導教師寫課堂上真用教案。
九、重鑒別輕改進、指導
檢查教案的目的是為了評比考核,劃分等級,而不是分享取長補短、改進提高。
變教導處檢查為同段同學科教師互查,每次學習別人一個優點,改進自己一個缺點。
公開課優秀教案展評時,最好把優秀教師備課時初稿、修改稿、定稿完整呈現出來,并向新教師介紹為什么調整?這樣年輕教師收獲才最大。
十、重零起點備課,輕參照往年教案修改提升備課;重課后反思數量,輕反思深度
每年教師備課從零起點備課,猶如掘井,一年挖一個,沒有深挖。若學校建有教案資源庫,把往年優秀教案調出來,在此基礎上進行增刪、修改、完善、提升,省時高效。
教師課后反思有的沒有上課就寫了,純粹是應付。有數量沒質量也是個通病。反思就事論事,沒有從根源上找理論依據,屬表層淺度反思,要引導教師真反思、深度反思,把重心引到尋找問題根源、補救策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