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這是江東小霸王孫策臨死之前對孫權說的話,這足以表明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但是張昭真的能有和周公瑾一樣的本事嗎?有待考證。
且看東漢末年,董卓入京,群雄并起,一代梟雄曹操,在他打敗袁紹之后,天下六州已占其四,已經是傲視群雄,當時只有劉備的地盤和孫權的江東,還沒有被曹操統治,公元208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興兵八十萬,以氣吞天下之勢要拿下東吳,與孫權隔江而望,此時曹操先是用心理戰,休書一封送給孫權,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歸順我了,他手下的水軍都歸我了你怕不怕?這很明顯是赤裸裸威脅。
他還提到了劉琮已經和天子一樣,都在洛陽的皇宮了里面享清福,我還給劉琮賜了荊州牧。后面他還美其名曰:身處皇宮,遙領荊州,意思就是投降我之后待遇很好,問孫權沒有這個意向。
孫權當然知道曹操的意思,就是想要自己歸降于他,此時的孫權不想做傀儡皇帝,但是又打不過曹操,孫權拿不定主意了,便找來了張昭,問我應當如何,張昭主張投降,并給他分析了原因,
第一你孫權根基未穩,你打不過曹操。第二你投降了之后,你的百姓不會跟著你受苦,不至于宗廟被毀,能留下一個好名聲。所以綜合考慮張昭主張投降,周瑜、魯肅等人主戰。
就在此時劉備也派人來了,劉備這邊派出了剛上任軍師諸葛亮,一頓“操作”,舌戰群儒后,還嘲笑江東都是鼠輩,害怕曹操,這下孫權被嘲諷了,孫權大罵張昭說:勸他投降是想他做亡國之君。
孫權便聯合劉備抵抗曹操,孫劉聯盟在此成立,之后痛擊了曹操的大軍,赤壁之戰后主張投降的張昭就得不到重用,以至于后面的二十年里張昭和孫權的關系一直都不好,而主張戰的周瑜和魯肅都官拜大都督。
公元220年關羽出兵樊城,被呂蒙白衣過江偷襲,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后被呂蒙所殺,吳蜀兩國交惡,公元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率七十五萬大軍攻打吳國,雖然孫權這時已經不太信任張昭了,但是此時周瑜魯肅都是死了,又想到兄長對他的臨終遺言,還是問了張昭的意見,這次張昭還是主張投降,而且在劉備不接受投降的情況下,他還建議孫權投降曹丕。所以后世有人評價張昭說他是,只會投降的大臣。然而張昭并不是主和派,只是他的目光太超前了,沒有人能理解他,他才是那個看得最真切的人。
東吳據江河之險而安定于一方,已經是萬幸,江東的土地只有那么大,只能養這些兵,不管誰攻打它,它在人數上都不戰優勢,至于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為什么會打贏?那是有周瑜和陸遜這個兩個“掛逼”。而且即使打贏了又能如何,赤壁之戰后周瑜還是打不南郡,陸遜打敗劉備后,也攻不下巴蜀,所以張昭早就看到了一點,與其一直打下去,耗費吳國的子弟,還不如早早的投降,讓天下人修養生息。
然而最后的結局也和張昭的想到的一樣,最終三國都歸了晉,張昭雖然在很多軍事上都是主張投降,但并非貪生怕死之輩,而是超期的意識已經知道了三國終究會統一,吳國最沒有希望,所以他才頻繁的主張孫權投降。
這樣一位目光長遠、心系天下百姓的的人,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卻被構造成為一個只知道投降的懦弱之臣,實在對他來說有點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