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在《史記·老子列傳》中記載,老子很有學問,知識淵博,大圣人孔子也曾向老子問禮。年近80歲時,老子看到周王室日漸衰落,諸侯紛爭,感到非常厭倦,便決意退隱。
于是,他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行進。
一個清晨,函谷關的關令尹喜看到東方紫氣氤氳,認為紫氣一現,必有高人前來,便出關相迎。果然見一長須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正是老子。
尹喜仰慕老子已久,見老子來到函谷關,便懇求老子留下一些教誨。老子盛情難卻,寫下了5000字的文章,分為《道經》和《德經》,又叫《道德經》。
老子寫完文章后,騎著青牛繼續向西走。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無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杜甫《秋蘭》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后遂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首先,牛在中國農業社會,地位非常之高。
牛是農民的好幫手,是最早人們用作處理農耕的。是人們的好幫手,親近土地和自然,老子騎牛有教化眾人要順應自然之意。
騎的是青牛,青,屬木,象征著東方,也代表著生機,綠色。
《紫氣東來》由大宋官窯藝術大師精心創作。以簡潔大方的線條抽象勾勒了青牛馱圣的經典形象,并對牛角進行了夸張性處理,妙成圣人光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有團圓、圓滿、周全之意。
作品造型古樸稚拙,憨態可掬的老子躍然眼前。天青月白的釉色更增添韻味。真可謂:青牛馱圣,紫氣東來,是為吉祥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