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讓我們打小就認識了中唐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孟浩然的詩毋庸后人臧否,只需要靜靜地欣賞,由于自來文如其人的緣故,我們似乎能從孟浩然的詩歌中,感受到他的恬淡及其與世無爭。
然而,孟浩然真是這樣的人嗎?
春曉
作為一個深受“學而優則仕”思想熏染的古代文人,孟浩然其實并沒有那么佛系,他還有點爭競,而這種爭競的目標,就是做官,并最好能青云直上,官當得越大越好,以實現“致君堯舜”的人生抱負。
唐開元六年,即公元718年,曾在朝廷當過丞相,加封為燕國公,并在文壇有“燕許大手筆”之稱的老前輩張說被貶謫到荊州,任都督府長史。
孟浩然就是襄陽人,如今仰慕的政壇前輩,同樣的文壇巨擘到家門口任職,出于同道相濟的自信,時年28歲的孟浩然,親自到張說府上干謁,并作七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一首,委婉的表達了出仕的愿望,這首詩是這么說的: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首聯、頷聯寫洞庭景色,頸聯、尾聯,筆鋒一轉,圖窮匕見,想渡河但找不到舟楫,所以常為生在圣朝,卻無所作為而感到羞愧。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建功立業,白白的在一旁羨慕而已。
孟浩然
青年的自負于此可見一般,即便是求到張說門下,他還是不肯說一句軟話,言語之中,還多有跟張說平起平坐的意思。
張說比孟浩然大22歲,無論官場還是文壇,都是孟浩然實打實的老前輩,而且還是有突出成績的老前輩。
但孟浩然呢,就是這么的不客氣。
當然,張說也不是個小氣的人,這一番吟詩唱和期間,孟浩然給他留下美好的印象,估計也想幫這個小年輕一把,但其時呢,張說自顧不暇,只能將這種愿望埋藏心底,以俟諸將來了。
可以說,孟浩然的第一次干謁是不成功的,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唐開元十五年,即公元727年,孟浩然38歲的時候,機會又一次降臨了,唐玄宗將詩賦列入進士科,又讓孟浩然看到希望。
科舉
唐朝選材,有科舉和薦賢兩條路子,干謁是指望薦賢,如今薦賢不成,那么,就只有科舉了,于是孟浩然入京,寫下《長安早春》,曰:
關戍惟東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樂建寅春。
雪盡青山樹,冰開黑水濱。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
鴻漸看無數,鶯歌聽欲頻。何當桂枝擢,歸及柳條新。
詩中對長安極盡溢美之詞,尤其是“何當桂枝擢,歸及柳條新”,很含蓄的表達了他特別想蟾宮折桂,狀元及第的愿望。
在孟浩然心里,說到詩賦,誰還能及得上他呢。也從中可以看出,孟浩然對這次應試,是很有信心的。
然而,命運就是那么的喜歡開玩笑,盡管孟浩然這首詩甚至在長安引起轟動,但也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入不了考官的法眼。
稍晚一些的祖詠也曾到長安應試,當時寫下一首《終南望雪》,曰: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詩寫的是很美,否則也不會流傳千古,然而,祖詠也是因這一首詩落第,原因并非考官有眼無珠,而是,人家要求寫律詩,他卻給來了一首絕句。
張說
考場上,當考官要求他再續幾句,按規定答題的時候,祖詠驕傲的回答:詩意已盡,再寫就是多余。
人生關鍵的時刻這么不聽話,考官能怎么辦,只能讓祖詠合情合理的落第。
從孟浩然的《長安早春》看,我們不難猜想,也許他跟祖詠犯了同樣的錯誤。
不管怎么說,孟浩然充滿希望的應試沒有成功,那么,他就這么放棄了嗎?
沒有,放棄科舉,又走上干謁之路,長安城里到處逛蕩,就在逛蕩的時候,22歲時候的那次干謁起了作用。
人的一生,關鍵時刻有幾個貴人相助得有多么重要,很顯然,孟浩然終于遇到了他的貴人——張說。
張說其時又當上了右丞相,這位老先生官聲雖不怎么好,但他的確是很喜歡孟浩然這個小伙子的,喜歡到什么程度,值班的時候,就敢私邀孟浩然進入內署,一起談談天,談談地,談談人生哲學。
這是很純粹的談,孟浩然欣然愿往。
唐玄宗
當然,他的愿往是有私心的,就是希望有機會見到皇帝。
很快,這個愿望實現了,夜間,唐玄宗到內署慰問張說,言談之中,張說向唐玄宗推薦了孟浩然。
唐玄宗聽了之后很開心,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
我早就聽說過他,也一直希望有機會見面,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你還把他藏起來干嘛。
其實并不是張說要藏,孟浩然私入內署,有罪,未告而突然出來見駕,也有罪,張說之所以要藏,只是為了保護他。
但不管怎么說,孟浩然自22歲起,到現在38歲,16年的時光,不就希望見到皇上,兜售自己的才華,以實現人生抱負嗎!
機會終于來了。
這一回出來,孟浩然想必非常忐忑不安,但唐玄宗并沒有為難他,只是讓他做一首詩,以考驗他的才華,讓孟浩然做詩,那還不是正中下懷。
這等于君前對答,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每一句話,務需十分慎重穩妥才是,可孟浩然呢,也不知怎么想的,詩倒寫的很快,叫《歸終南山》,曰: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考試的時候還想“何當桂枝擢。”可到了見了皇帝,真正考驗抱負、能力的時候,他居然要歸終南山。
古代,也別說古代,就現在,歸終南山也是歸隱的代名詞,又因這首詩里有“不才明主棄”一句,唐玄宗當時就不開心了,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是你自己相當隱士,不想當官,怎么還怪到我頭上。
是啊, 唐玄宗真冤,頭一回見面,你就“不才明主棄”,我招你惹你了,既然“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別人舉薦你都是多余的,因為你喜歡當隱士,既然那么想當隱士,還留在京城干嘛?
于是:因放還。
別當籠中之鳥了,去追尋你自由自在的世界吧。
想當官,又放不下架子,皇帝面前擺起隱士的譜兒,皇帝能怎么辦?
歸隱
只好如你所愿,讓你終身歸隱,一輩子別在紅塵中擾攘了。
有一個機會放在面前,但你卻并沒有珍惜,直到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也許,說的就是孟浩然吧。
參考資料:《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