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韻論
觀者先看氣象,后辨清濁。
——(傳)唐 王維《山水論》
山水之象,氣勢相生。
——五代 荊浩《筆法記》
意境論
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
——北宋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訓》
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喜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遙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這景外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
——北宋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訓》
風格流派論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伯 ,以及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瀉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 、荊、關、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云峰石跡,回出天機;筆意縱滿,參平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亦云:“吾于維也無間然。”知言哉。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期文、沈,則又遠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也。
——明 董其昌《畫旨》
章法論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傳)唐 王維〈山水論〉
未操筆,當凝神著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筆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謂得之于心,應之于手也。
——北宋 韓拙〈山水純全集〉
未落筆時先須立意,一幅之中有氣有筆有景,種種具于胸中,到筆著紙時,直追出心中之畫,理法相生,氣機流暢,自不與凡俗等。
——清 蔣和〈學畫雜論立意〉
筆墨論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明 董其昌《畫旨》
設色論
畫中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氣,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腠,不入 要,宜其浮而不實也。
——清 王原祁《麓臺題畫稿仿大癡》
詩畫論
畫與詩,皆士人陶寫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詩者,均可以入畫。
——清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二山水避俗》
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循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
——北宋 邵雍《伊川擊壤集》卷十八
書畫論
畫無筆跡,非謂其墨淡模糊而無分曉也,正如善書者藏筆鋒,如錐畫沙、印印泥耳。書之藏鋒在乎執筆沉著痛快。人能知善書執筆之法,則知名畫無筆跡之說。故古人如孫太古,今人如米元章,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書畫其實一事爾。
——南宋 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畫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