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牽夢繞井岡山
王劍冰
山高萬仞沖云霄,浩浩蕩蕩五百里。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把紅旗插上井岡山;1928年4月,朱德率領部隊會師井岡山。在歷時兩年四個月的斗爭歲月里,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這里創建,“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在這里點燃,“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這里開辟,偉大的中國革命從這里走向勝利!
我曾兩次走進井岡山,親吻過它的紅色沃土和綠色山林,但依依惜別后還是魂牽夢繞。
1
夜晚來臨,井岡山起伏于黛色之中。螢火蟲提燈而來,這里閃那里滅,讓人想起紅軍行軍的火把。
在井岡山還隨時隨地能見到當年紅軍的遺跡,那或是一座老屋,或是一盞馬燈,或是一條標語,就在斷崖前、山石下……
竹子,有的是有條紋的花竹,有的像落淚的斑竹,即使外表各異,卻都是圓的。沒有想到,我在井岡山茨坪毛澤東的故居旁,竟見到了一片刀削斧斫般的方竹。井岡山老表說,這里的竹子方正剛直,代表著毛澤東的偉人品格。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和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率領起義軍三路人馬攻打長沙。但由于強敵反撲,起義軍在戰斗中相繼失利,不到四天時間,5000多人的隊伍銳減至不足2000人。
19日,毛澤東在文家市主持召開會議,決定迅速撤離,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次日,部隊從文家市出發,開始了從城市到農村的偉大戰略轉移。表面上看,這一轉移是從反動統治的中心地區城市的退卻。而實際上,則是向反動統治薄弱的農村展開的新攻勢,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時已不到800人。但在井岡山點燃的“工農武裝割據”星星之火,恰如這漫山遍野的蒼松翠竹,迅速形成不可阻擋的燎原之勢。
2
井岡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峰一溪一瀑,都曾被烽火洗禮,都留有不屈的魂魄。
密密匝匝的柳杉樹和冷杉樹把黃洋界長成一派豪情,懸崖壁立、群峰傲聳,展示著紅軍不可戰勝的意志。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我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和配合下,打退了敵軍4個團的多次進攻。
眼前,一座黑色小炮被綠樹簇擁著,站立在陡峭山坡的邊沿,碗口粗的炮筒指向山的盡頭,仿佛在向人們講述那場“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激戰。
龍源口大捷,是朱毛會師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龍源口連接著永新和寧岡,龍源口橋便處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中國成立后,第二版人民幣的3元紙幣上印的就是這座橋。
龍源口橋現已成為一處重點保護遺址。它躬身在歲月里,見證著當年那場戰斗的意義——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4次“進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擴大,進入全盛時期。
走過這座石橋,穿過七溪嶺,就會走到那個被寫進《十送紅軍》中的望月亭。那是這條蒼茫古道的最高處,當年紅軍攻打龍源口戰斗的指揮所就設在亭子里。
3
每到春天,井岡山綿延起伏的峰脊上,十里杜鵑花競相綻放,花朵呈五角形,遠遠望去,那是五角星的海洋。
小井村坐落在一處聳立著絕壁懸崖的山坳中。1928年秋,這里曾搭建了一所紅軍醫院。在黃昏、在黎明,它把倒下的傷員重新扶出病室,讓井岡山又站起一座“山峰”。
曾志擔任過紅軍醫院的黨總支書記。1929年1月,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會剿”的敵人,順著冬季干涸的小溪突襲小井村,抓住紅軍醫院來不及轉移的重傷員,嚴刑拷打,但無一人屈服。氣急敗壞的敵人就把他們趕到小溪旁的稻田里,然后在對面小橋上架起機槍掃射,130多名重傷員全部壯烈犧牲。曾志當時不在醫院,她為此抱憾終生。臨終前,囑咐家人將自己一部分骨灰埋在了紅軍醫院旁邊。
當年,血沃井岡山的豈止是紅軍醫院的這些重傷員。革命烈士陵園里黑色大理石上的烈士英名錄為證,旁邊那塊默默站立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為證!
“英雄非無淚,不灑敵人前;愿將五尺軀,化作紅杜鵑。”井岡山似霞似虹,舉世罕見的杜鵑花是先烈英靈的再現!
4
“當兵就要當紅軍,紅軍一心為窮人……”
恰在秋收起義部隊上山的時節,我觀看了井岡山實景演出。
月亮星星的布景,聲光雷電的應用,音樂音響的烘托,再現了井岡山時期真實的原貌。你看,山林間走來一支綿延不斷的紅軍隊伍,高高舉起的火把蟠龍般由遠而近,由近到遠……
在槍聲和炮聲中,走上井岡山的這支隊伍,成為東方黎明前的曙光。
最感人處,是送別紅軍的結尾。場景中突出了一個“送”,送是一種無奈,是一種割舍,是一種企盼。
我相信,如果再有一次那樣的革命,這里的百姓還會舍生忘死、義無反顧!
穿過站在寒風中的送別隊伍,心頭不由涌出一縷剪不斷的思緒:該怎樣讓那面在場中不停揮動的旗幟更加高揚、更加鮮艷?
在井岡山久了,你會感到那不是一座山,而是群山,連綿不斷的群山。那山不僅是具象的,更是精神的,是千千萬萬的生命構成了井岡山。它是深植于歷史的一個基座,托舉著中國的今天和明天!
井岡山,我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