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前770年—前221年)時期的知識分子,也就是諸子百家彼此競合,相互爭鳴,在歷史上創造出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因為當時隨著周天子共主地位喪失,社會處在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為了在戰爭中取得霸主地位,紛紛招賢納士,都想富國強兵。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寬松的學術氛圍,最終形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時至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的思想文化。百家爭鳴代表學派有:儒、道、墨、縱橫、兵、法。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品:四書五經、《荀子》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也就是今山東曲阜人。被后人尊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認為不分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政治主張是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政治的理想大道。政治目的是百姓足食,國家足兵,民信而已。
孔子的思想是吾道一語貫之,無非“忠恕'二字。忠者是忠于己心,是誠也。誠者勿自欺,思無邪也。恕者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是仁也。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既做了自己,又為了別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政治主張提出民貴君輕和仁者無敵的民本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反對實行霸道,即反對用兼并戰爭去征服他國;而應該實行王道,爭取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求不戰而勝。并在價值觀上強調舍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性本善”,所以說學問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而這里的放心就是指把外求的心轉回內求。并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些內求及良知良能的學說,就是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儒家心學開端。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孟子說人生有兩種求:
第一種是內求,仁義禮智信,我固有之。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第二種是外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總之外求的事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因此要歸赤子之心,養浩然之氣。內求的事,自己做到就能得到。所以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
荀子政治主張唯獨推崇孔子的仁政思想,也是主張仁義王道和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的思想核心是“性本惡”,與孟子的性本善截然相反。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從人性本惡出發,說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所以為了確保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轉,禮的遵循不免要訴諸強制性的法制。禮是介于義和法之間的一個范疇,在義禮并稱時,禮多是指道德。在禮法并稱時,禮多是指制度。所以為了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轉,國家需要道德與法制治理人心。因此荀子說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也可以說是善是人為的,就是善是可以通過內修和外制得來。但無論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最終都是選擇論。性本善的人,可以長時間選擇保持善良;或性本惡的人,也可以長時間選擇為善去惡,因此善惡最終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所以善惡是種內求,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求在我者也。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代表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人,也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人。
老子政治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用現代管理學表達就是,管得少就是管得好。提倡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理手段和方法,說“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無為而治,順道而行。和光同塵!他的不爭無為表達的是同一種思維方式,就是通過先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如通過利他來利己,以不爭達到無所不爭,以無為達到無所不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成其私。
道家的不爭而爭,無為而為。其實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對立共存的。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實則又是相互統一的。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提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宇宙萬物都處于循環往復運動變化當中,而且每件事物的發展過程,從頭到尾都存在矛盾。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只是需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也就是物極必反。所以才有以下思維方式:
逆向思維:欲取先予
反向追求:內圣外王
利他意識: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不爭意識: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無為而為:只有不做什么,才能做好什么。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認為人只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的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追求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精神境界,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是“無所待”,它不依賴任何條件。無所待是指無欲無為的心境和對自我的超越。不寄情于外物,不寄心于外求,只需返歸自觀和內求。追求外忘于物,內忘于我。內外俱忘的思想至境。所以說外重內拙,就是看重外物的人,內心都是笨拙的。要求人要做到外化內不化,像不倒翁一樣,以不變應萬變。因此追求以眾小不勝為大勝。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作品:《墨子》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宋國人。在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里,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政治主張尚同尚賢,兼愛非攻。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上下一心及實行仁政。尚賢則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國君。墨子要求統治者了解民情,才能賞善罰暴。墨子把尚賢看得非常重,認為人才方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主張任人唯賢,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兼愛是指建設一個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的社會,主張“非攻”,則是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非命和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和親親相對立。儒家強調的是人人皆有自己的天命,并主張親親,則有差別的愛。墨子反道而行,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通過后天的努力就人人都可以逆天改命。墨子說:“兼相愛,交相利。”兼相愛是指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真愛面前,人人平等,要愛人如己,所謂兼愛也就是平等與博愛的意思。交相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追求平等互利。因為和則兩利,爭則兩害。所以通過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
縱橫家
代表人物:鬼谷子、蘇秦、張儀
代表作品:《鬼谷子》《戰國策》
鬼谷子,姓王,名詡,又稱王禪。是戰國時期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因隱居在云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他隱于世外,將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將入相,決定列國存亡,推動歷史走向。所以被后世尊為“謀圣”。
鬼谷子思想精髓所在是: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意思是真正的謀略都用在無形之中,讓人無法覺察,可以做到普通人永遠無法完成的事情。在不知不覺中做好布局,在毫無爭斗中取得了勝利。用現代的話表達是:思想才是第一生產力,讓人贏得很容易。
如何贏得很容易?關鍵在于贏得人心。因此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亂象。治亂只是手段,治心才是務本。若強力統一天下,非但不治,只會更亂。關鍵要投其所好,贏得人心。
1、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則自知知人,就是人只有足夠認識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他人。了解他人,才知道他的需求,方可投其所好,贏得人心。
2、欲擒故縱,欲取反與。“縱”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擒”。所以想從對方那里有所獲取,自己就先要有所給予。最終追求的都是讓人心甘情愿地付出。因為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于人;治人者,握權也,見制人者,制命也。
3、以虛求實,虛往實來。所以鬼谷子特別注重縱橫捭闔,冷心為上。因此鬼谷子和他的弟子都是口才高手和馭人高手,因為他們擅長琢磨人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讓對方心悅誠服,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謀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至于謀略的道德好壞,取決出謀者的初心。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
兵家
代表人物:孫武
代表作品:《孫子兵法》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尊稱兵圣或孫子。其著作《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
孫子的核心思想是專,也就是管好自己,不管別人。通過放棄競爭的方式,獲取真正的競爭力。因為競爭意識,有損競爭力。
孫子的虛實思維方式:
1、以虛求實的目標戰略:虛實就是放棄的智慧,因為做實要用專。戰略首先不是選擇我要做什么,而是選擇我要放棄什么。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你就什么都得不到 。因此想要得到,必先放棄。所以必須做出戰略選擇,就是你要什么及放棄什么。所以學習兵法首先就是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此善戰者,不敗在己,可勝在敵。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2、虛往實來的專注戰略:我怎么能夠做實呢 ?做實要用專,就是用虛來換。則是通過放棄做虛,專注做實。就是把全部時間和資源專注用在一個戰略重心,為了形成壓倒性的競爭優勢。這就是善戰者, 致人而不致于人。我專而敵分,用壓倒性的投入換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發展趨勢。
3、以實擊虛的主場戰略:只有前面做好以虛求實,虛往實來。也就是有了前面的放棄與專注,用長時間的積累換來的壓倒性優勢。結果才能以實擊虛,揚長避短。用自己的長處,以強勝弱,完成自己的崛起。所以競爭的本質是你沒法跟我爭,而不是我要跟你爭。因為善戰者追求的是不爭而勝,就是要有臺下十年功的艱苦積累和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孤獨成長。這就是善戰者,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才是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最終是先勝后戰。
法家
代表人物:管仲、商鞅、韓非
代表作品:《管子》《商君書》《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為主張依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被稱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商鞅、慎到、申不害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成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管仲的“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就是法家的思想核心。也就是法律是為了懲惡揚善、定分止爭、維護秩序而存在。
商鞅在變法時說:“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意思是只要可以強國,圣人們就不會效法成規,只要對人民有利,圣人就不會因循守舊。這就成為秦國商鞅變法的指導原則。
商鞅變法核心是鼓勵耕戰,實現富國強兵。
1、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重塑社會價值觀。
2、軍事上,軍功制替代世襲制。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但為平民進入上層打開了通道,使秦國欣欣向榮,日益強大。
3、政治上,郡縣制替代分封制。設置官僚機構,文官系統。修建宮殿,遷都咸陽。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統一度量衡,頒布度量衡標準。為秦國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韓非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他綜合了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的法家思想。韓非提出法是指健全行政官僚系統,勢是指君主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和推行法令的策略手段。雖然韓非之學成于法家,又歸于道家。認為法的最高理想是“君無為,法無不為。”最好的管理就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最終追求就是無為而為。韓非的法家思想最偉大的實踐者是秦始皇,他的政策實施,就是在加強法制思想,完成大一統,實現及鞏固了中央集權。后為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王朝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百家爭鳴是東方思想史上,下期東方思想史講佛學禪化,鵝湖之會,王陽明心學,毛澤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