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士革鋼刀最初是被認為在中東敘利亞大馬士革(古稱大馬色)制造,因為具有歐洲刀劍中未曾發現過的兩個特征:一個是裝飾于大馬士革鋼表面的、現今被稱為damask或damacene的波形花紋;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大馬士革鋼刀的刀刃異常鋒利得讓人難以置信。傳說將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將飄在空中的柔軟絲綢紗巾一劈兩半,這可是歐洲人冷兵器無法與之抗衡的一種黑科技。
▲近代阿拉伯刀匠老照片
▲阿拉伯劍上Damacene花紋
▲阿拉伯彎刀上的damask花紋
盡管大馬士革鋼刀在世界各地聲名顯赫,性能優良,但歐洲人卻從來沒能夠弄清楚這種高品質鋼材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哪怕是最有造詣的歐洲冶金學家和刀匠,即使將樣品帶回國研究、詳細分析之后,也仍未能成功復制出來。因此,大馬士鋼的生產工藝甚至在原產地也已經失傳。專家們也認為最后一批制作精良的大馬士革鋼冷兵器的制造時間不晚于18世紀初。
眾所周知,名副其實的大馬士革鋼刀是用從印度(古稱天竺)運來的烏茲鋼錠(Wootz),是在敘利亞大馬士革這座城市和后來在中東和遠東的其他穆斯林地區制造出來的。這種原料據說是遠古時代墜落在印度德干高原上的巨型隕鐵形成的,因為隕鐵含有鈷,烏茲鋼內也含有微量的鈷!印度出產的烏茲鋼錠外觀形狀類似圓球或圓餅,直徑約10余厘米,厚約2~5厘米、重約1~2公斤左右,系采用坩堝冶煉、反復熔化數次形成的烏茲鋼錠。
▲烏茲鋼原料據說是來自遠古時代墜落印度的太空隕鐵
▲烏茲鋼錠剖面外觀
▲烏茲鋼錠剖面外觀
阿拉伯人征服古印度后,烏茲鋼錠被運到大馬士革,經過多次反復加熱和錘打作業將這鋼錠直接鍛造成大馬士革鋼刀。故此先有烏茲,后才有大馬士革鋼之說!大馬士革鋼含碳量大概為1.5%左右,另外還含有少量的鎳、鉻、硅、錳、磷、硫、鈷等其他成分。然而,加上烏茲鋼錠產量稀少,售價昂貴,故阿拉伯刀匠們將烏茲鋼錠與其他品種鋼片相互交錯并熔焊鍛成一種新復合材料——形成了大馬士鋼刀表面的迷人花紋圖案。當然,現代西方人也掌握了這種熔焊鍛工藝,也能鍛制出大馬士鋼刀相近的花紋圖案,但這鋼的內部結構不同于烏茲鋼的內部結構,因為它沒有烏茲鋼成分,而性能遠不如烏茲鋼。
▲現代歐洲人熔焊鍛制damacene波形花紋的大馬士革鋼,但不是真正的烏茲鋼
所以從廣義上談大馬士革鋼,現泛指表面具有花紋的鋼材而已;狹義上談大馬士革鋼,是泛指古代敘利亞大馬士革將來自印度的烏茲鋼錠與其他品種鋼片相互交錯并熔焊鍛成的一種復合鋼材。
中國自唐宋以來,一向注重世界各國之海上貿易,阿拉伯商人將烏茲鋼錠帶到中國。但中國人將接觸到的烏茲鋼稱為鑌鐵,又稱為賓鐵或斌鐵。“鑌”,乃古代波斯語Spaina的語音簡譯,與帕米爾語Spin,阿富汗語Ospina都相通。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云:“鑌鐵來自波斯、大食(大食是中國對古代阿拉伯的稱呼)”。實際上它是產自于中國西域以西地區的一種花紋鋼,即為歐洲人常說的大馬士革鋼。
▲《水滸傳》行者武松的雪花鑌鐵戒刀原料出自烏茲鋼錠,中國宋代已有烏茲鋼冷兵器存在
▲北宋的廣州、泉州海港已有很多阿拉伯商人經海上絲綢之路來華定居貿易,烏茲鋼錠和阿拉伯冷兵器自然也被攜帶到中國
▲擦亮烏茲鋼刀劍表面的雪花紋樣外觀
中國史籍關于鑌鐵的記載始見于《魏書·西域列傳》,該書在談及波斯方物時,言其國出產有鍮石、火石、鑌鐵等。《周書·異域傳》亦云波斯:“出白象、獅子……鑌鐵”。自《隋書》始,文獻又有了罽賓( 隋唐兩代指阿富汗東北一帶,或以為即今印度北部克什米爾) 產鑌鐵的記載。唐人慧琳《一切經音義》和宋人樂史《太平寰宇記》,也均分別有罽賓或波斯出產鑌鐵的記載。慧琳云: “鑌鐵出罽賓等外國,以諸鐵和合,或極精利,鐵中之上者也”。
有關鑌鐵的記載盡管早已有之,但都言其產于西域諸國;而《宋史·食貨志》雖有宋朝以金、銀、錢、鉛、錫、雜色帛、瓷器等與大食諸國交換香藥、犀角、象牙、珊瑚、鑌鐵等物的記載,但仍未有國內鑌鐵生產的記述。直至元代統一中國后,隨著東遷西域工匠的大量入華,中國不僅有了鑌鐵生產,而且政府還專門設立相關機構加以制造和管理。
▲阿拉伯烏茲鋼嘉比亞彎刀
根據西方自然科學學者羅杰·培根(Roger Bacon)所言:區別鐵有三種,制造與功用俱各有不同:第一種,最耐捶打,火燒紅之后,可打成各種模形,惟不能制造截切器具......普通所謂之鐵也;第二種,較純凈,含熱亦多,制造各種邊口器具,最合宜......惟不耐捶打,普通所謂之鋼也;第三種,名曰Andena,性質與銀相似,熱燒不高,即可捶打,引伸性甚大,其他性質,亦介于鋼鐵二物之間。這第三種名曰Andena的鐵,或為鑌鐵。
▲印度產烏茲鋼阿拉伯彎刀
按《龍龕手鑒》所說:“鑌,鐵中最利者也”。由于其珍貴難得,古人乃神乎其言,以鑌鐵乃天然所產,剖石即得。王延德《使高昌記》即云:“有礪石,剖之有鑌鐵,謂之吸鐵石”。《八纮譯史》亦云:“鑌鐵上有自然花紋,剖礪石中得之,價值過銀。”可以說鑌鐵比白銀還貴重。
實際上,鑌鐵是一種碳分布極度不均的鋼鐵集合體。高碳部分耐蝕能力較弱,低碳部分抗蝕能力較強,用金絲礬擦過,在自然光線照射下,就會顯示明暗不同的花紋。用鑌鐵打制的刀劍,其表面打磨光凈,稍加腐蝕后,便能顯示出一種自然花紋;而其刀劍則比較剛銳鋒利。
中國最早出現的鑌鐵冷兵器為大食刀,顧名思義,即來自古代阿拉伯地區的鑌鐵刀具。其何時傳入中國,史考不詳,但有唐人詩歌記載說明大食刀應始傳于唐代。在古代西亞地區,最為著名的冷兵器即屬阿拉伯彎刀。它是早先阿拉伯人所慣常使用的彎形刀,刀形彎如半月,主要適于馬上劈殺,故屬騎士所用的冷兵器。后亦流行于中亞地區,奧斯曼帝國崛起時,它即成為土耳其鐵騎的利器。
▲18世紀的烏茲鋼印度拳刃
就拿唐代的大食刀的形制來說,雖然國內沒有明確的記載,至于其名稱的由來,唐代稱大食刀容易理解,但是因波斯阿拔斯王朝滅亡之后,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作為當時中東地區最強有力的帝國,曾以阿拉伯彎刀這一利器遏止了元代蒙古騎軍西征向北非的擴張,并因此在東方產生影響,埃及的阿拉伯鑌鐵彎刀以貢物輸入中國是元代的事兒。故元朝將來自埃及的阿拉伯鑌鐵彎刀稱為米昔刀(元人將古代埃及稱為米昔兒,古埃及領土包括現在的敘利亞境內)。《元史·順帝紀六》稱: “至正十三年( 1353 年)九月,札你則之地獻大撒哈拉、察亦兒、米昔兒刀、弓、鎖子甲及青、白馬各二匹,賜鈔二萬錠。“札你則之地”雖不詳其具體所指,但應與西域伊斯蘭國家有關。
唐以來由西域傳入的鑌鐵刀器,在古代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食刀等以其精致、實用、銳利,而在古人心中有著無比的魅力。
▲烏茲鋼刀表面的芝麻雪花紋樣
明初曹昭在其成書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的《格古要論》中,對元明時鑌鐵刀劍器的特點予以了介紹,言其產于西蕃,面上有呈現螺旋紋的,也有呈現芝麻雪花的。這種鑌鐵金屬所鑄的刀劍或其他冷兵器要用金絲礬來擦,擦亮后花紋就明顯了。當時用鑌鐵制作的刀劍器,價值比銀子還要貴。曹昭還曰: “古云,識鐵強如識金,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細看驗。刀子有三絕,大金水總管刀一也,西蕃(域)鸂鶒木靶二也,韃靼樺皮鞘三也”。
元明兩朝,西域烏茲鋼冷兵器已出現在中國軍隊的裝備中,從中國冷兵器發展來看,是應予以關注的事情。鑌鐵冷兵器在元明軍隊戰爭中的使用。無疑是這一時期中國與西域地區冷兵器技術交流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