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似曾相識的感受,當我們說起婆媳關系有多難的時候,通常是這樣的畫風:
搖頭的就是女人,撓頭的也是女人,婆婆看不慣兒媳的見解,媳婦接受不了婆婆的主張,婆婆希望兒媳為自己的小家著想,而媳婦不希望婆婆摻合自己的小家。
概括起來,貌似天底下的兒媳和婆婆都是別人家的好。
觀點上的不合,讓兩個女人之間形同水火,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
那么,對媳婦來說,什么樣的婆婆才是自己想要的呢?來看看今天的故事。
傾訴人:詹女士
我和老公結婚三年,感情一直很穩定,至于婆媳關系,不至于像謠傳說的那樣針鋒相對,雞飛狗跳,算是中規中矩吧。
客觀地說,婆婆教了大半輩子的書,素質沒得說,心也很細,只是感覺上有點一板一眼,不怎么平易近人。
老公還有一個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姑子,整整小了老公四歲。
或許是還沒成家的緣故,在我看來玩心太大,很少參與家事,最多會下個面條。
婆婆最疼女兒,舍不得讓她做家務,向來主張女孩子需要知書達理,勇敢自愛,才能上得廳堂,至于下得廚房,可以婚后再行培養。
我不否認婆婆的論調,只不過婚姻是現實的,樣樣落下柴米油鹽上,洗衣做飯雖然不是女人的專利,但卻是男人擇偶的一個標準。
由于沒和婆婆住在一起,婆婆也很少干涉我們的二人世界,所以平日里也沒什么矛盾。
備孕的時候婆婆就說過,只要我愿意生,她辛苦點都沒所謂,就算白天沒時間,晚上都會幫著帶。
然而自從我懷孕以后,婆婆兩頭跑,大部分時間都在照顧我,從吃吃喝喝,到洗洗涮涮,事無巨細,對于這一點我是心存感激的。
看著我的肚子慢慢變大,婆婆總是自說自話,將來大孫子如何如何。
在她們那個時代,婆婆算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了,可對男孩子還是有一種特殊的偏愛。
生下女兒的那天,老公在電話里給婆婆報了喜,按說婆婆是要來的,但是聽到出生的不是大孫子,就沒了后話。
我料想一定是沒有得償所愿,看都不來看一眼。
月子期間,居然把小姑子派過來照顧我,當真生一個孩子就能看懂婆婆,這樣的態度,讓我實在難以接受。
為此我沒少和老公嘮叨,畢竟是母子,多少都會護著自己的母親。
向我解釋,公公病了,婆婆走不開,所以囑咐小姑子來照顧我。
可小姑子連飯都不會做,完全幫不到我,雖然會為我試著下廚房,可是每次的雞湯,不是太油,就是肉燉老了。
白天需要她搭把手的時候,還總是看不到人影,一出去就是小半天,這能叫照顧嗎?
誠然有諸多的不如意,可眼下能仰仗也只有她了。
那天我起身去衛生間,看到小姑子不似往常那樣沉浸在游戲,好像是在和誰聊天。
看到我出來,突然想起鍋里還燉著什么東西,連忙沖進了廚房。
小姑子的手機就放在我的旁邊,出于好奇,掃了幾眼,原來是在和婆婆聊天,就認真地看了下去。
原來婆婆在我生產的當天,急著趕過來陪產,下樓的時候一不留神,兩只胳膊都摔斷了。
為了不讓我在月子期間擔心,就沒讓大家告訴我,小姑子每天的外出,或許就是照看婆婆了。
一抹羞愧頓時從心底油然而生,加上看到婆婆住著院,還在惦記著我和孩子,問長問短的。
那一刻眼圈一紅,淚如泉涌,才知道自家婆婆的好。
再想到小姑子在家都不進廚房,為了我進行各種嘗試,我還挑三揀四,一直以來的“自以為”,原來都是我的小肚雞腸。
轉身回到房間后,心里有了計較,待到婆婆能出院的時候,就接過來住在一起,然后請個保姆,一起照顧我們。
孔雀心語:
婆婆也都是從媳婦熬過來的,而媳婦也可能會成為婆婆,都在全心全意為家庭奉獻,何必相互為難?
婆媳和睦,是一個家的最大福氣,經營好婆媳關系,就是富養一個家。
有人說過,兩個素昧平生的女人,為了同一個男人,融合在一起學著共同生活,其中的微妙不言而喻。
當婆媳二人,都只關注到對方的優點,而試著忽略對方的短處,相處起來,也就不難了。
說到底,若要婆媳處得好,換位思考,親密有間很重要,你覺得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