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不著急結婚年輕人實在不讓人省心,催婚的不光是爸媽,連國家都看不下去了!
??從古至今,結婚就是樁國家大事。多大歲數結婚,法律說了算!
??雖然成功人士似乎普遍晚婚,但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感情。祝愿每一樁婚姻都幸福美滿、瓜瓞綿綿。
這屆“三十不立”的年輕人
近日,多地發布2021年婚姻大數據,顯示近五年結婚登記數量逐年下降、結婚年齡普遍推遲。
特別是安徽省,2021年結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3.31歲,初婚平均年齡分別為男31.89歲,女30.73歲。作為一個非經濟發達省份,這個數字有點出人意料。
消息一出網絡上立即議論紛紛:“還以為只有高學歷高收入群體才會超30歲結婚”“說明安徽的統計部門太實誠”“不知怎么看到這消息我放松了很多,準備中午就把這新聞發給老媽……”
初婚年齡推遲已經不是新話題,身邊的人結婚似乎的確越來越晚。根據江蘇省民政廳的數據,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就到了34.2歲。山東省的平均初婚年齡也呈逐年推遲趨勢,有多地超過30歲。
要說年輕人最大的困擾,“家人逼婚”絕對位居前列。從明示到暗示,從路邊兩只一起玩鬧的小貓,到隔壁王阿姨抱著孫子喊累的“凡爾賽”,父母有一千種催婚的方式。
“過年人還沒到家催婚的消息已經傳來,我是不是要中途考慮下車。”
“感覺自己越來越敬業了,親媽逼得我都不敢有假期了。”
“旅游業那么發達,就說你們是不是跟我一樣怕回家被催婚,都出去躲難去了?”
“真的高估了家里的長輩,三句不離感情生活,這個話要怎么接?”
現在好了,不光是父母,連國家都加入了催婚的陣營!
普遍性的晚婚現象,終于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畢竟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年輕人都不成家,國也早晚會受影響。
特別是跟婚姻相伴的另一個重大事件——生育,更是關系到國家未來和發展的大事。換句話說,結婚不結婚國家倒還暫時管不了那么多,但生不生孩子可不光是你自己的事,必須要提高認識,人口問題那可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
專家們分析研究后指出,這屆年輕人越來越不積極結婚,主要是由于適齡男女婚戀觀念的轉變,養育子女成本較高,導致生育意愿降低,對于婚姻的需求也隨之降低;另外,年輕人生活方式和觀念都發生了轉變,如追求多樣化生活,婚姻和生育不再是必需品而成為一種選擇。
專家的結論是:婚姻問題既是家事也是國事,既事關民生幸福與社會穩定,也與促進我國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息息相關,初婚平均年齡頻頻推遲,亟須引起社會各方的重視。
道理都懂,但誰能在合適的年齡給安排一個合適的對象,關鍵還得有套房子?
結婚年齡歷來是國家大事
我國現行的法定婚齡是男22歲、女20歲。這個數字“在國際上、我國歷史上均處于最高水平”,因此幾年前曾有人大代表提出“下調法定最低婚齡”,一度引爆微博熱搜。
當時就有很多網友吐槽說:還想申請上調呢,可以幫我應付催婚!
《婚姻法》新中國第一部法律,1950年5月,新中國成立才半年多,《婚姻法》就頒布實施了。新生的共和國百業待舉,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拿出這么一部關于人民婚姻家庭生活的法律,可見政府知道婚姻生活是件大事,必須充分重視。
第一部《婚姻法》繼承了陜甘寧邊區時代的婚齡,即男20歲、女18歲。1980年,計劃生育背景下的新《婚姻法》將婚齡提高到男22歲、女20歲,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當時的國策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數量。
在國家層面上,婚齡從來都是一種政策。百姓結婚時間的早晚要服務于國情。
《周禮》云:“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這個時候的婚齡還停留在“禮”的范疇。但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婚齡逐漸被納入“法”。
農業經濟的社會,勞動力越多,力量就越大,戰爭能力也越強,人口無疑是統治階層最歡迎的財富。所以在一些朝代,到了某個年齡必須結婚。
春秋晚期,臥薪嘗膽發展國力的勾踐最早實行提早結婚、快速增長人口的剛性國家法:“勾踐之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到了漢朝,晉惠帝劉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當時計征人頭稅的一種計量單位,也就是說,如果適齡不結婚,要繳五倍人頭稅的罰款。
晉武帝司馬炎也曾規定:“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女子到了十七歲,如果父母還不安排她嫁人,國家就會進行強制分配。可以說很可怕了!
從一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們嫁娶的年齡,多在十五到二十歲之間。《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自稱是“十七為君婦”。唐傳奇小說《鶯鶯傳》里,鶯鶯之母向張生介紹鶯鶯時稱:“生年十七矣。”《牡丹亭》里,十六歲的杜麗娘懷春自憐,暗自幽怨,“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 “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當然有的時候會更早一些,李白《長干行》中說“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國家對婚齡的限制,一方面限定最高婚齡,用以刺激人口增長;同時也規定起始婚齡,以限制童婚習俗。
這和今天人們的認識相同。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認為,合法結婚年齡不應低于15歲。出于保護女童的考慮,2013年,其兒童基金委員會曾倡議統一18歲為最小結婚年齡。
晚一點能不能更好一點?
李宗盛曾經寫過一首歌《晚婚》:“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靈魂。”
今天為什么有人晚婚?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人。
對于婚姻,個人與國家是完全不同的兩套思維。雖然國民整體婚姻狀況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但具體到每一個人,更多考慮的是感情。畢竟現代婚姻理念下,婚姻與愛情不可分割。恩格斯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實際上,在大量不婚族、恐婚族存在的當下社會,法定的婚齡意義已經并不大。
很多國家法定結婚年齡很低,其中甚至不乏發達國家的身影,比如荷蘭的法定婚齡是令人驚訝的12歲,俄羅斯也只有14歲。
但現實中,除了一些特殊的宗教、民族地區外,晚婚已經是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多個國家的初婚平均年齡都超過30歲,如英國、法國、韓國等等,其中日本男性甚至超過35歲。而荷蘭男女平均初婚年齡是32/30歲,還在逐年上升,誰會特別在意其法定婚齡是12歲還是14歲?
就算有的國家依然在動用政策試圖干預民眾的結婚大事,比如德國,對單身者的稅收要超過已婚者,但人們似乎并不愿為了少一點稅負而減少對婚姻質量的追求。畢竟萬一離婚的話,付出的經濟代價更大——想一想貝佐斯那358億美元的贍養費吧!
在2019年的一檔綜藝節目中,歌手譚維維曾翻唱過《晚婚》,現場改編了兩句歌詞:
“身邊有好多像我的人,生活也過得很安穩。我們擁有燦爛的天分,擁有自由的靈魂”。
在錄制這期節目時,由于試穿婚紗,網絡上還一度引起37歲的譚維維準備結婚的傳聞,當時譚維維發微博回應稱:“不是所有的婚禮都要有婚紗,但是希望所有的婚姻都是因為有愛情”。
對于“晚婚”,人們似乎越來越豁達坦然,有些人、有些事,來得晚一點,如果能夠好一點,那就沒關系。
李宗盛還有一首《寫給自己的歌》,有句歌詞是“歲月你別催,該來的我不推,走遠我不追”。下次可以直接發給催婚的家人:老媽你別催,婚姻來了我不推,但結婚應該是因為有了感情,而不是因為有了年齡。
晚婚族們最常用的一句日劇臺詞:罐頭是1810年發明出來的,可是開罐器卻在1858年才發明出來,有時就是這樣,重要的東西也會遲來一步,無論是生活還是愛情。
祝愿每一樁婚姻都能琴瑟和鳴、宜其室家,當然要是能瓜瓞綿綿、葳蕤繁祉就更好了,國家會很高興!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國家的禮律,女性結婚年齡都要比男性早,因為女性承擔著生育的重任,一定要早生、多生,所以千百年來女性都是十分辛苦的,要尊重并愛護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