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類電影節并不意味著其規格更高;但威尼斯、戛納、柏林的確是世界電影節的帶頭大哥。
??中國電影節起步不算早,不過發展勢頭迅猛,畢竟中國已是全球電影第一大票倉。
??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分支,對電影節來說,在藝術功能之外商業功能同樣重要。
美麗長裙的最大秀場 電影人的年度派對 5月16日,第76屆戛納電影節盛大啟幕。在接下來的11天里,世界電影人將在齊聚這座法國海邊小城,女明星們更是使盡渾身解數“艷壓”她人。“鞏俐享受清場待遇氣場全開”“張雨綺3D打印禮服成焦點”“鐘楚曦、周冬雨、關曉彤紅毯媲美”……滿屏的滾動新聞,就算對電影沒那么關注的人,也繞不開“戛納”這個熱詞。
第76屆戛納電影節海報,靈感來源于電影《狂亂》,畫面中的人物是法國電影代表人物凱瑟琳·德納芙
戛納面積不到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萬人,如果沒有一年一度的電影節,這里只是一個普通的海邊小鎮。是電影節讓這座小鎮舉世聞名。
電影節是干啥的?戛納電影節是世界上最高等級的電影節嗎?除了戛納,還有哪些著名的電影節?
雖然叫“Festival”,但電影節并不是一個“節日”,而是這個單詞的另一個含義:會演。當然以比喻來看,這場通常持續一周到十天左右的會演,也的確稱得上是電影愛好者或者從業人員的節日,畢竟大家都盛裝出席,可以集中看到很多優秀影片,還能有機會獲得大獎。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首屆于1932年舉辦,最高獎項為“金獅獎”。
威尼斯電影節主打一個“藝術性”,鼓勵實驗和創新。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獲金獅獎,是華語電影第一次獲得該獎。
威尼斯對華語電影比較友好。歷史上只有四位導演曾經兩次獲得金獅,其中兩位就是華人:張藝謀(1992年《秋菊打官司》、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李安(2005年《斷背山》、2007年《色戒》)。他倆后來都曾擔任過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
1992年9月的威尼斯電影節:《秋菊打官司》獲最佳影片金獅獎,鞏俐拿下最佳女主角
17歲的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威尼斯電影節史上最年輕的影帝;鞏俐(《秋菊打官司》)和葉德嫻(《桃姐》)是兩位華人影后獲得者。另外2020年許鞍華獲得終身成就金獅獎,是全球首位獲得終身成就金獅獎的女導演。
比戛納電影節早3個月,2023年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已經圓滿落幕。創辦于1951年的柏林電影節與政治走得最近,也以關注社會現實聞名,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柏林電影節是華語影片第一次在國際影壇上引起關注的地方,1987年,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奪得金熊,“國師”的道路從此正式起步。李安是柏林電影節歷史上唯一的“雙金熊”的導演(1993年《喜宴》、1996年《理智與情感》;其中1993年是與謝飛《香魂女》并列)。另外王全安、刁亦男都是“金熊導演”。演員方面,廖凡、王景春和張曼玉、蕭芳芳、詠梅曾分獲最佳男女演員。中國電影人曾經兩次擔任柏林電影節評審團主席——鞏俐(2000年)和王家衛(2013年)。
而以“金棕櫚”為最高獎項的戛納電影節,雖然更早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939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是二戰后的1946年舉辦。 “戛納國際電影節”這個官方名稱,則是2002年才正式確立。
1993年,陳凱歌憑借封神的《霸王別姬》贏得“半個”金棕櫚,是華語電影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獲得該獎。之所以說是“半個”,是因為當年戛納電影節罕見下了“雙黃蛋”,與陳凱歌同時獲得金棕櫚的還有新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鋼琴課》)。
《霸王別姬》三人組在戛納海邊的經典隨拍
只有一位華人在戛納獲得過最佳女演員:張曼玉(2004年《清潔》);兩位華人獲得過最佳男演員:葛優(1994年《活著》)、梁朝偉(2000《花樣年華》)。
在華人最佳導演的名單上則有王家衛(《春光乍泄》)、楊德昌(《一一》)和侯孝賢(《刺客聶隱娘》)的名字。
通常所說的世界三大電影節,等同于歐洲三大電影節,也就是威尼斯、戛納和柏林三兄弟。
與電影藝術的迅猛發展同步
中國電影節也做到了“百花齊放”
歐洲電影節三兄弟都是A類電影節,但這個“A”指的并不是級別而只是分類。目前國際上一共有700多個電影節,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將其分為四類:
A類,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有評獎,但不設置特定的主題。通常大家聽說的電影節都屬此類;
B類,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突出特定的主題,如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意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
C類,非競賽型電影節,以展映為主,不設評獎,如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D類,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如芬蘭坦佩雷國際電影節、波蘭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
眾所周知,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一大電影票倉,每年生產電影超過1000部,電影產業可謂鮮花著錦、紅紅火火。與之相應,中國的各種電影節也遍地開花。
截止到2022年,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認證的A類電影節一共有14個,其中上海國際電影節就是其中之一。它于1993年首次舉辦,最高獎為金爵獎。
上海電影節今年將舉辦第25屆,其歷史上曾經出現三人分享最佳男演員、四人分享最佳女演員的“超大陣容”。30年來,曾經獲得金爵獎的華語電影人有王童、郭柯宇、艾麗婭、霍建起、黃建新、陶紅、田壯壯、高群書、劉杰、韓杰、曹保平、劉燁、黃渤、鄧超、段奕宏、郭濤等——畢竟是中國人的電影節,到底是內舉不避親!
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于今年6月舉辦
另外我們還有金雞百花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長春電影節、澳門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廣州大學生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中國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以及FIRST青年電影展、平遙國際電影展等等一眾名目繁多的電影節、電影展。
這些電影節、影展重點各有不同,比如FIRST青年影展主要針對的是青年電影導演,平遙國際影展以展映非西方(中國、亞洲、東歐、拉丁美洲、非洲)影片為主。
中國的電影節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已經有超過30年的歷史,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已有長足發展,無疑極大促進了我們電影業的壯大與進步。不過由于各種原因,很多電影節/影展的舉辦頻率、舉辦月份不固定,舉辦城市不固定,評選獎項也不固定,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較大的影響。
是藝術作品的盛會
更是商業會展的平臺
與戛納正在舉行電影盛會同時,5月23日,中國電影華表獎也在北京舉行了第十八屆、十九屆“二合一”頒獎典禮,一大波國產影片和電影人得到表彰。
華表獎堪稱中國電影的最高獎項,但它并不是電影節。
就像無論哪個類別的電影節,都沒有大名鼎鼎的奧斯卡的名字一樣,奧斯卡與華表獎都只是一個獎項,是對某個時間段里電影作品本身的評選與頒獎。雖然評選戰線也會拉得很長,但重頭戲通常只有一個晚上。
而電影節往往除了頒獎外,還有展映展覽、宣傳推廣、交易創投、論壇交流等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有綜合性、有專業性,也有地區性,其主題、風格和規模大小不一,有的持續超過兩周,最短的也有三四天。
電影藝術或者說電影作品,并不是一個電影節的唯一;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分支,對電影節來說,在藝術功能之外,還承擔著重要的商業功能。
現在全世界平均每天有兩個電影節在舉行,這些電影節在國際和地區間文化交流、政治活動、經濟貿易、科技合作等許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然更促進了世界電影業的繁榮發展。而對戛納這樣的城市來說,電影節還打造了觀光旅游的好去處,極大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電影是流行通俗的藝術形式,電影業是平民主義的行業,電影節是受眾廣泛的文化事件,畢竟2022年,僅在中國就有7.12億人次走進電影院。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每年都會批準數十個新的電影節,還有很多并不需要拿到國際牌照小型電影節遍地開花——你要你愿意,電影節隨時可觸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