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是痰飲致眩的最早記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及“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痰飲是津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傷寒雜病論》中論述痰飲致眩為肺失宣肅、水聚氣停;脾虛水停、上蒙清竅;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腎陽虧虛、水泛于上均可導致眩暈,由此,仲景認為痰飲致眩主要責之肺 、肝、腎、脾的功能失常。
水氣病導致其眩暈見《傷寒論》條文:
(1)“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3)“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4)“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其特點為面上有水斑,口淡,舌苔水滑,脈沉弦,表現眩暈,心慌,氣短,肌肉動,其人面色黃、油膩,頭皮出油,常腰酸。
以上諸癥皆是人體水液代謝失常,氣不化水,水停于內為患,所以,又稱之為“水氣病”。這里講的水氣病概念,是指有形之水飲,又包括無形的水寒之氣。水指其形,寒指其氣,如影之隨形,不可分隔,所以常往往合一而發。水氣病的最大臨床特征就是“水氣上沖”,由于心陽虛衰,不能坐鎮于上,在下的水寒邪氣乘虛上凌則發病。治療水氣病則是采用“溫陽化飲”之法。
其中劉渡舟先生針對水氣病之苓桂劑給出了加減的附方:1、苓桂杏苡湯證(去白術、甘草,加杏仁、薏苡仁;水氣兼痰濕,水濕);2、苓桂芥甘湯證(去白術,加白芥子疏利肝氣,治療水氣兼肝氣上逆);3、苓桂茜紅湯證(去白術、甘草,加茜草、紅花;水氣兼瘀血痹阻胸脈)。
End
方證是辨證的尖端——胡希恕
長按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