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文言難懂在哪兒
—破解文言文難學專題講座—
文?杜若東
文言難懂
破解文言文難學專題講座
魯迅作為新文化的闖將,竭力提倡新文化,倡導白話文,曾寫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然而從從舊時代的私塾中過來,加上自己的博學,文言文功底很深。
章士釗曾以“二桃殺三士”的典故,鼓吹文言文,攻擊白話文,說:“二桃殺三士。譜之于詩。節奏甚美。今曰此于白話無當也。必曰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是亦不可以已乎。”
面對這種表面提倡國故,實則是似懂非懂的做派,魯迅非常反感。因為“二桃殺三士”的典故中的“士“是武士,而非讀書人。魯迅于是諷刺說:“舊文化也實在太難解,古典也誠然太難記,而那兩個舊桃子也未免太作怪:不但那時使三個讀書人因此送命,到現在還使一個讀書人因此出丑,'是亦不可以已乎’!”
盡管事后看來魯迅可能有點吹毛求疵了。不過,這件小事也從側面說明,要把文言文搞懂并非事,即使一些經常作學問的人也可能出錯。
古代的詩文都是不斷句的。小孩子入了學,有了簡單的文字基礎后,就要學習斷句。斷句非常能考察出一個人的文言功底,在某種情況下,由于理解的不同,一個句子可以有多種斷句的方法。
某人為了警示路人不要在路邊撒尿,就寫下了一句標語: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結果尿騷味絲毫沒有減輕,原來,有人把這句話改成了: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論語·泰伯第八》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不就是人們說的“愚民政策”嗎?目的是為專制主義服務。有人認為應該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才能體現出孔子作為一個大教育家推行教化,開啟民智的理想。不過這樣來說,前后兩種不一致的標點法,所提供的兩種意思恰恰是相反的。
通過以上舉例分析。我們認為對一詞多義的曲解,和斷句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理解。有些理解錯誤是明顯的,如第一例。有些則一時較難斷定,需要聯系全文來推測,如第三例。這就是文言文難懂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