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會想不通:
明明是我懷胎十月,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卻說我嘮叨、啰嗦、惹人厭煩?
為什么我付出青春、精力、金錢,什么都是為了他,他卻更喜歡那些除了笑臉,其他什么也沒為他付出過的人?
在現下熱播劇《夢華錄》中,孫三娘這個角色就把我們現實中媽媽們的疑惑體現的淋漓盡致。
孫三娘是殺豬匠的女兒,丈夫又是個當時被輕視的商人。
所以她一直想好好培養兒子,讓兒子努力讀書,參加科舉,可以脫離底層階級。
然而她的丈夫卻說:“你娘啊,明明是個殺豬匠的女兒,非拿自己當孟母”。
更過分的是,丈夫緊接著就要把兒子過繼給村里有錢的寡婦陶氏。
丈夫哄騙她只是為了寡婦的錢,她也不能接受兒子過繼給別人。
沒過多久,她又發現了丈夫和陶氏的奸情,原來他們已經好了有半年了。
比起丈夫的背叛和拋棄,最讓她寒心的還是兒子傅子方。
竟然說陶氏才是自己的娘,嫌她平日太嚴格,總要他讀書,不好好讀書就會被她追著打。
萬念俱灰的她回到娘家,發現娘家房子也早不見了,走投無路下選擇了跳河自殺。
她想不通自己難產兩天,在鬼門關走一趟才生下的兒子;
自己養了十幾年,就算餓的要斷氣也要供他吃喝的兒子;
竟然會討厭自己,認別人當娘......
這個打擊對她可想而知,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都是兒子狼心狗肺,我卻覺得和孫三娘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
01迷失自我
首先就是她迷失了自己,覺得活著就是為了兒子。
所以當兒子辜負她的犧牲時,她就覺得活不下去了。
現實中有很多媽媽也是這樣,生孩子以后甚至網名都會改成某某媽媽,朋友圈里每天都是曬孩子的照片,往后的人生似乎都是為了孩子而活。
其實愛自己的孩子可以理解。
但是就如趙盼兒對孫三娘說的:
“你叫孫三娘,又不止是傅子方他娘”
“你為人仗義和善,做的一手好果子、好菜、好湯水”
“街坊鄰居都知道你賢惠善良,樂善好施”
是的,孫三娘善良熱心,一手好廚藝更是深受大家的肯定和喜愛,有很多優點。
但是她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直到被拋棄以后,不再圍著丈夫和孩子。
她和趙盼兒來到京都,開茶坊做果子,才開始發光發熱,找回自己的人生。
媽媽們有犧牲心態時,不如把目光回歸自己身上,先經營好自己。
當你找回自己人生的價值時,相信孩子也會被你影響,找到他的人生價值。
畢竟孩子也不會喜歡沒有自我,什么都圍著自己轉的媽媽,他們非但不會感恩,甚至會覺得這是一種負擔。
02把想法強加給孩子
在孫三娘小時候,底層的人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
而且自己又是個女人,沒有資格參加科舉,她很羨慕讀書人的文化涵養和社會地位。
所以對她來說,兒子如今有了參加科舉的政策和機會,怎么可以不珍惜呢?
當初因為窮,和丈夫結婚也沒有任何儀式,沒能戴上鳳冠霞帔也成了她心中的遺憾。
所以她希望兒子通過讀書,科舉做官,改變階層和生活,給她買鳳冠霞帔。
這一切和我們現實中的媽媽們多么像啊,雖然她們以為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
可深層原因其實是為了讓孩子填補自己人生的遺憾,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
就像小時候經歷過饑荒的老一輩,總是怕餓著孩子,好像在喂小時候那個被餓怕了的自己;
沒有好好讀書,在太陽下做著苦力活的人,自然會希望孩子可以好好讀書,在空調里辦公;
......
還希望孩子可以改變自己的境況,有出息了以后賺錢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
讓孩子完全接受父母的想法是很殘忍的,父母應該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第二次人生。
03刀子嘴豆腐心,就是嘴壞
孫三娘心善也心軟,但是她不懂得表達,每次明明是在意對方、關心對方的話,說出來總是句句帶刺。
別人生氣時,她就理直氣壯的說“我這個人只是刀子嘴豆腐心”。
潛臺詞就是,我只是刀子嘴豆腐心,說話直,沒有惡意,所以你不可以怪我。
這也是她兒子受不了的關鍵,即使她覺得自己很愛兒子,但是他每天面對的是她暴躁的情緒和打罵。
又怎么讓他去感受到她內心深處的愛呢?
后來趙盼兒直接懟她:“刀子嘴豆腐心,就是嘴壞”。
直性子并不能成為用語言暴力傷害他人的借口。
而且往往傷害了別人不自知,別人受了傷還去要求他理解你。
在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父母,一邊說著傷害孩子的話,一邊被自己對孩子的滿腔犧牲和愛感動。
最后只是感動了自己,卻傷害了身邊最親近的人。
反觀現實中,又有多少“孫三娘”呢?
看完孫三娘的三個教育誤區,你對于文章開頭的問題是否已經有了答案呢?
教育孩子是和孩子做朋友,絕不是父母像個“老奴”無盡付出,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
也不是父母像個“獄警”監督指揮孩子的人生,讓孩子失去自由和獨立人格;
更不是父母像個“毒蛇”指責謾罵孩子,讓孩子承受無形的心理傷害。
教育孩子很不容易,讓我們一起探索這條艱難的路,每天離智慧父母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