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時數〕2學時
〔面授時數〕1學時
〔目的要求〕
1.了解潤燥劑的含義、分類、適應證及使用時注意事項。
2.掌握清燥救肺湯、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麥門冬湯、杏蘇散的組成、功效、主治,并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
3.掌握杏蘇散與桑菊飲,清燥救肺湯與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與補肺阿膠湯之間的異同。
凡用輕宣辛散或甘涼滋潤藥物為主組成,具有輕宣燥邪,或滋養潤燥的作用,治療燥證的方劑,統稱治燥劑。
燥證有外燥和內燥之分。外燥是外感秋令燥邪所發生的病證,但由于燥邪有溫涼的差異,感邪后所表現的證候又各有不同,因而,外燥又有涼燥與溫燥之別。內燥屬于內臟津液虧損的病證,多因攻伐太過,過服辛熱,以及房勞致虛等因素,使真陰耗損而成內燥證。從發病部位而論,內燥又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區分。
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燥者潤之”的原則,治療燥證當用潤燥法。然而,由于發病的原因不同,其中外燥宜輕宣,內燥宜滋潤。所以,本類方劑,可分為輕宣潤燥和滋潤內燥兩類。
治燥劑多由滋膩的藥物組成,易于助濕礙胃,凡是素體多濕,脾胃虛弱者忌用;至于辛香、苦燥等易于耗氣傷津之品,則非燥證之所宜。燥邪易傷津化熱,化熱后反更傷津,故在治燥劑中常配伍甘寒涼潤養陰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