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時數]6 學時
[面授時數]2 學時
[目的要求]
1.了解祛風濕藥含義、功效、主要適用癥。
2.熟悉祛風濕藥與解表、活血、化濕、溫里、通絡、清熱、祛痰、補氣、養血、補益肝腎等藥配伍應用的理論依據(聯系中醫基本理論)。
3.掌握祛風濕藥中常用藥(獨活、威靈仙、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加皮、白花蛇、防己)的功效、臨癥應用,并比較其異同。
4.熟悉祛風濕、舒筋、通絡、強筋骨等概念。
5.了解木防己與漢防己、南五加皮與北五加皮、蘄蛇與金錢白花蛇品種差異。
6.在自學本章全部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小結內容。
凡能祛除肌肉、經絡、筋骨間的風濕,以解除痹痛的藥物,稱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味多辛苦,性有溫涼,能祛除留著于肌表、經絡的風濕,部分藥物還兼有舒筋、通絡、止痛及補肝腎、強筋骨等作用。適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急,麻木不仁或肢體疼痛,關節不利等證。某些藥物還可用于下肢萎弱,半身不遂。
痹證,根據風寒濕邪的偏勝及所表現證狀可分為風勝的行痹,寒勝的痛痹,濕勝的著痹,因而使用祛風濕藥時應根據痹證之類型,疾病之新久及所在部位之不同,而選擇適當的藥物,并作相應的配伍,才能提高療效。如風邪偏勝的行痹,應選用祛風為主的祛風濕藥,配以祛風解表活血止痛之品;濕邪偏勝的著痹,應選用性較溫燥的祛風濕藥,配以化濕、利濕之品;寒邪偏勝的痛痹,當選用溫性較強的祛風濕藥,并配伍溫通之品;郁久化熱的熱痹,又當選用性質寒涼的祛風濕藥,并配伍清熱之品。此外,病邪入里,脈道不利,氣血運行受阻者,須與通絡活血藥配伍;挾有瘀血、痰濕的,須與活血、祛痰藥同用;久病體弱者,又應與補養氣血之藥合用;肝腎虧損者,又宜選用強壯筋骨的祛風濕藥,配伍補養肝腎之品,以扶正祛邪。
痹證多屬慢性疾患,宜久服緩圖,為服用方便,可作酒劑或丸散常服。
本類藥大多辛燥溫散,能傷陰耗血,故陰虧血虛者宜慎用,必要時可配伍養陰補血藥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