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中風指因瘀痰入脈,阻塞腦絡所致。以半身不遂,口舌斜,偏盲,失語等為主要表現的腦神疾病。
本病相當于西醫學所說的缺血性腦血管病。
[診斷依據]
1.慢性起病者,好發于中老年,男性較多。常有風眩、腦絡痹、消渴等病史。多在夜間睡眠或休息等靜態下發病。急性起病者,多見于青壯年,常有心痹、心癉、厥心痛、流注等病史,多在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
2.發病之前,少數有頭痛眩暈等先兆癥狀。病發后表現為偏癱,偏盲,失語或語言謇澀,口眼斜,感覺障礙等。病輕者僅動作笨拙、步態不穩,或為短暫性發作而不留后遺癥。一般無意識障礙,或僅短暫神志不清,個別有昏迷。
3.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一般無明顯改變。
4.腦脊液一般無色透明、壓力正常;頭部超聲波檢查一般無中線波移位;CT掃描可顯示低密度的梗塞區。
[鑒別診斷]
1.出血中風:血壓明顯增高,腦脊液壓力增高,常呈血性,意識多有障礙,頭部CT檢查可見出血區密集增高的血腫。
2.腦瘤:病情呈進行性而非發作性,有漸起頭痛等癥,并伴見嘔吐、視乳頭水腫等,頭部CT可鑒別診斷。
3.癇病:突發昏仆,移時自醒,醒后不留后遺癥,反復發作,腦電圖、超聲波、CT等檢查可以鑒別。
[辨證論治]
1.風痰阻絡證: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強語謇,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舌苔膩,脈弦滑。化痰熄風。
2.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或痿軟,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語言謇澀,頭暈頭痛,舌淡嫩,脈弱而澀。補氣行瘀。
3.血虛動風證: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苔薄白,脈弦。養血熄風。
4.陰虛動風證: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強語謇,眩暈耳鳴,心煩失眠,手足拘急或蠕動,舌紅苔少或光剝,脈細弦。滋陰熄風。
5. 大腸熱結證: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謇澀,形體壯實,便秘腹脹,口干口苦,小便黃,舌紅,苔黃干,脈沉弦。清熱攻下、平肝熄風。
6.瘀阻腦絡證:舌強語謇,口眼蝸斜,半身不遂,并見頭部刺痛,頭暈目眩,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澀。化瘀通腦。
[其他治療]
1.應針對其原發病如風眩、腦絡痹、消渴、心痹、流注等病進行相應治療。
2.癥狀嚴重者,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吸痰、導尿,定時翻身等,必要時氣管切開。
3.給予低鹽低脂飲食。
4.針灸療法:
(1)體針療法:取內關、神門、三陰交、天柱、尺澤、委中等穴。語謇加金津、玉液放血;口歪流涎,配頰車透地倉、下關透迎香;上肢取肩醪、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加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昆侖;血壓高加內庭、太沖。
(2)耳針療法:取皮質下、腦點、心、肝、腎、神門及癱瘓相應部位,3~5穴/次,中等刺激,15~20分鐘/次。
(3)頭針療法:取對側運動區為主。
5.單方驗方:
(1)水蛭粉,2g/次,3次/日,口服。
(2)黃連3g,梔子10g,黃芩10g,黃柏10g,全蝎3g,雞血藤15g,1劑/日,水煎服。
(3)臭牡丹15g,全蝎3g,1劑/日,水煎服。
6.西醫在缺血中風急性期可適當脫水治療,尚可用血液稀釋療法,血藥擴張藥,鈣通道阻斷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