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 科普 · 知識
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含義
據統計,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確診病例已經超過6萬例,占比在85%以上,中醫藥在阻斷輕型患者向重型患者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新冠肺炎的中醫治療針對寒和濕,注重調節機體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對抗“疫戾”之氣。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針對臨床治療期確診患者推出了中醫治療通用方“清肺排毒湯”,用于改善患者發熱、乏力、咳嗽、咳痰、氣短等癥狀,使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阻斷病情進展,大大降低了重癥轉化率、病亡率。
讓我們重溫中醫經典,找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出處。在《素問·刺法論》中有這樣的對話:
“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可見此處的核心問題就是在說疫病。
記載中古代疫病的普遍傳染與癥狀相似特點與今天新冠肺炎均相符合,在治療上黃帝卻提出了“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的問題。
可見在不論是古代還是醫學不斷進步的今天,此類烈性傳染病是不容易找到有效治療藥物,因為傳播迅速,救治很難滿足需求。
因此,如何切斷疾病感染傳播,才是治療的根本途徑!對此,歧伯的回答是:“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抵抗“疫戾”之氣,“正氣”的保養至關重要,我們該如何做呢?
精、氣、神被中醫學家稱作人的“三寶”,只有精、氣、神三者旺盛,人體就能發揮維持體內器官功能正常、抵御外邪的作用,正氣才能旺盛,因此,保養正氣,就是保養精、氣、神。
而肺、脾、腎等五臟可以藏精化氣生神,保養正氣,也就是調養脾、肺、腎等臟腑。
1.護腎保精,扶正固本
精是生命的根本,而腎主藏精,精氣的盛衰直接影響人體功能的強弱,關系到衰老的速度,故有“人之有腎,如樹之有根”之說。
扶正固本,多從腎入手,將護腎保精固本作為養生的基本措施。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腎與下視丘、垂體、腎上腺皮質、甲狀腺、性腺,以及自主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有密切關系。
調養腎精的方法,要從多方面入手,節欲保精、運動保健、食療補腎、藥物調養等。通過調補腎氣、腎精,可以協調其它臟腑的陰陽平衡。
腎的精氣充沛,有利于元氣運行,增強身體的適應調節能力。
2.調理脾肺,益氣扶正
脾胃為后天之本、肺為氣之本,人出生后依靠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和肺所吸入的清氣來充養人體精氣,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物質基礎。
益氣扶正強調通過調理脾肺,使化源充足、正氣充沛而達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證明,脾肺功能與消化系統、免疫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都有密切關系。
調理脾肺,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并能對整個機體狀態加以調整,防衰抗老。肺脾是生命之基、健康之本,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十分重視肺脾的護養。
3.慎避邪氣,正氣安和
中醫發病學說雖然強調內在正氣的主導作用,但邪氣一旦侵犯人體,必然引動正氣抗邪,從而會擾亂臟腑組織功能耗損人體精氣。
因此,強調避邪,是機體得以安正的大環境。
綜上,雖然目前抗擊疫情有望進入“曙光期”,但我們仍不能放松警惕,病毒可能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隱匿于人群之中,我們只有提高全民“正氣”,才能使“邪氣”無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