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 · 科普 · 知識
患有慢性腎臟病,可以做母親嗎?
慢性腎臟病(CKD)是人類的常見病之一,目前全世界有約8.5億人因各種原因患有腎臟疾病。
在我國,成人慢性腎臟病患病率達到10.8%,也就是說約有1.5億成年中國人被這個“沉默的殺手”所迫害。
這其中,有0.1%~0.3%的患者為育齡期女性,很大的一個數字。
那么這40多萬的女性是否就因此失去了上天賜給她們做母親的機會呢?她們可以懷孕嗎?
如果懷孕,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嗎?
如果幸運生下了這來之不易的寶貝,會加重母親本身的腎臟疾病,導致疾病惡化,甚至發展為尿毒癥嗎?
要回答這幾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在懷孕期間,我們的腎臟會發生哪些變化。
為了適應胎兒發育的需要,在妊娠期間,母體的腎臟體積會增大,長徑約增加1cm。
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也會顯著增加,在妊娠中期達到高峰,約50%以上。
體內的代謝產物排出增多,尿液中的蛋白、氨基酸、尿酸等成分明顯增加,血清中尿素氮、肌酐水平下降。
其中,血尿素氮可以較基線水平降低9mg/dl,血肌酐下降0.5mg/dl,這意味著什么呢?
如果一個妊娠期女性化驗血肌酐為80umol/l,肌酐清除率為120ml/min,在正常人群中,這兩個數值代表這個女性的腎功能是正常的。
但在妊娠期女性,這意味著她的腎臟出問題了。
由此可見,妊娠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而且,因為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壓。
妊娠時比正常婦女容易發生先兆子癇等嚴重的妊娠并發癥,也使胎兒發生早產、低體重及其他一些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上升。
這么可怕啊,是不是因此,這些女性就失去了做母親的權利呢?
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對這件事非常關心,他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想找出其中的規律,為這些患者能安全生下健康的寶寶而努力著。
當然,由于疾病及妊娠的不可預見性,這些研究都是回顧性分析。
也就是說對那些已知患有腎臟疾病卻懷孕并生產的母親和孩子進行觀察,了解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懷孕及生育對母親和孩子并沒有明顯的不良后果。
總結起來,要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
1.血壓:
如果母親血壓高或者控制不理想,超過140/90mmhg,很危險。
在妊娠期間發生先兆子癇、胎兒發生早產、甚至死胎,母親腎功能惡化的機會會明顯增加。
所以,如果母親在懷孕前基礎血壓較高或者不易控制,不適合懷孕。
2.蛋白尿:
大量蛋白尿會導致母親發生低蛋白血癥,減少子宮胎盤血流,胎盤灌注不良,胎兒氧和營養物質供應不足,使得胎兒處于長期慢性缺氧狀態。
從而引發胎兒生長受限(FGR)、新生兒窒息、甚至胎死宮內等情況。
所以大量蛋白尿不適合懷孕,尿蛋白低于1g/24小時相對更加安全。
3.腎功能:
腎功能是影響母親及胎兒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隨著腎功能的進展,母親在妊娠期間及產后發生腎功能惡化的風險(甚至需要開始透析治療)。
新發高血壓、蛋白尿加重、剖宮產、早產、低體重兒等風險均逐步升高。
相比較而言,CKD(1-2期,也就是在懷孕前的基礎腎小球濾過率≥60ml/min)的患者發生這些不良事件的風險較低。
而CKD3期及以上的患者,最好不要考慮妊娠。
4.腎臟病理類型:
相對來說,微小病變(MCD)、IgA腎病(IgAN)、膜性腎病(MN)預后較好。
而局灶節段硬化性腎小球病(FSGS)及膜增殖性腎小球病(MPGN)發生各種不良后果的風險更高。
好暈啊!是不是有點太專業化,太復雜了,很難記啊!
沒關系,這么多要求可以簡單總結為幾個條件:
血壓正常,尿蛋白<1g/24h,腎功能正常,腎臟病理類型較輕,沒有明顯的腎臟間質小管病變及血管病變。
那么是不是只要達到上述幾個條件就可以安枕無憂,放心大膽的懷孕了?
當然不是,即使上面幾個條件都具備,為了媽媽和寶寶的安全,需要多學科共同支持,加強妊娠管理。
包括產前管理、妊娠期管理、分娩期管理及產后管理,這個下次我們再一起探討。
雖然很難,為了媽媽快樂、寶寶健康、家庭幸福,我們會和你共同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