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臨床常見的關節炎可分為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
一、骨關節炎
部分病人在早期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關節腫脹,上下樓梯疼痛、受限等;疾病晚期可出現關節畸形,行走疼痛、肌肉萎縮等癥狀。骨關節炎早期,對人體健康并不存在危險因素,控制體重、改善生活方式、服用消炎止痛藥就可以達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骨關節炎早期患者,我們建議:
1、減少關節過度負重,尤其攀登、跳躍等動作;
2、局部適時保暖,尤以陰冷天為重;
3、適量功能鍛煉,以股四頭肌鍛煉為主;
4、及時就醫,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
二、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除了關節受累,還可以有各種關節外的表現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臨床特征: 手、足等小關節的對稱性、侵襲性病變,絕大多數患者伴有晨僵。除了關節受累外,皮膚也是該病經常累及的部位,如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等。
該病最常受累的有心臟、呼吸道、腎臟、神經系統、骨骼系統等。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約有17%起病于足,晚期引起嚴重畸形和疼痛,不能行走,當出現前足畸形,前足各趾出現重疊,繼而出現壓迫、潰瘍,則需手術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確診有賴于臨床與血清學、影像學相結合。一旦確診該病,通過積極正規治療,絕大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所以,患者一旦出現1個以上關節疼痛時,我們建議及時到風濕科就診,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延誤病情、導致關節畸形。
三、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以關節和肌肉游走性疼痛、紅腫為特征。
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密切相關,寒冷、潮濕等均可誘發本病。
與類風濕關節炎不同,該病臨床常見下肢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受累。
由于風濕熱活動期以累及關節和心臟為主,因此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
四、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尿酸鹽沉積而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該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常好發于40歲以上男性以及老年女性。
痛風多由飲食(火鍋、海鮮、啤酒、豆制品等)、天氣變化如溫度和氣壓突變、外傷等多方面引發。
一旦關節處發病,可出現劇烈疼痛,并伴隨紅、腫、發熱等急性表現,急性期,應及時就醫,避免受涼,在緩解期,該病可通過改善飲食,改變生活方式而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
五、感染性關節炎
感染性關節炎是指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關節腔內導致的關節炎癥。兒童及老年人為?;疾∪巳?。
最常見的原因是敗血癥,除此之外,外傷、手術(如針灸、關節周圍封閉、關節腔注射等)也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患病后,患者可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特點,其中靜息痛、夜間痛為感染性關節炎重要的臨床表現,除此以外,患者可出現關節腔內積聚大量漿液性、纖維素性或膿性滲出液,關節囊膨脹,按壓有波動感。
由于細菌感染,常伴有體溫的升高,感染性關節炎由于其起病較急,急性期可危害人體生命安全,因此建議患者出現上述情況時,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