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專欄】
文:張中信
版式設計:湛藍
圖源:堆糖
出師未捷身先死
尋找巴蜀人物之諸葛亮(3)
五
丞相諸葛亮從成都火速奔赴白帝。像赤壁戰前奉命出使東吳那樣,他又將在事業的低潮時期,開始不可預測的新的征途。
63歲的蜀國皇帝劉備病得很重,眼看不行了,硬撐著等待丞相的到來。他誠懇地對諸葛亮說: “您的才能,十倍于魏文帝曹丕,一定能夠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咱們的大事。我死后,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實在沒有才能,您可以取代。”這是臨終遺囑,交下兩個任務:安定國家,最終完成劉備滅魏的未了心愿。對于繼承人,說得極端坦率,或輔,或取,視情而定。精神只有一個:為了滅魏,交付丞相裁定。像聽到一聲霹靂,諸葛亮十分震驚,他再次感受到三顧茅廬時的激動心情,止不住淚流滿面,發出肺腑之言:“臣敢不竭盡作為劉家股肱的全力,獻出我的忠貞之節,直到我死!”歷史上對劉備的這個遺囑多有非議,認為劉備實際上是在跟諸葛亮擺迷魂陣。一方面再次考察諸葛亮的忠誠,另一方面也是警告他不要做對不起蜀漢政權的事情。應該說,真正對諸葛亮最了解的還是劉備,他做這樣的姿態,其實就是要把諸葛亮死死地拴在蜀國這艘風雨飄搖的船上啊!
此時此刻的蜀漢政權,也只有諸葛亮才是戰后人才凋敝的蜀漢政權中聲望、功績最高者。劉備東征前后,龐統、法正、關羽、張飛、黃忠就已經先后亡故。東征失敗,張南、馮習戰死,馬良遇害,黃權被迫投降魏國。戰后聲望和資歷甚高的司徒許靖、尚書令劉巴以及驃騎將軍、涼州牧馬超和劉備的妻舅、安漢將軍糜竺相繼去世。蜀國已經沒有人能在功勞和名望上與諸葛亮相匹敵了。
所以劉備面臨的不是挑選誰為“輔命大臣”的問題,而是如何讓這個人盡心血輔助幼兒、延續政權的問題。諸葛亮感激涕零,當場表示要忠心事主。不管劉備是真心還是假意,白帝托孤都是以退為進的成功戰略。日后的政治發展都證明劉備對劉禪的判斷、對未來的把握是正確的。劉備“誠心誠意,舉國相托”;而諸葛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在歷史上樹立了千古明君忠臣的典范。
17歲的劉禪在成都,不能參加權力交接。劉備又制詔給這位未來的后主:你跟丞相一起治國,要像侍奉父親一樣。劉備深知,兒子無能,死后大權必落于諸葛亮手中。硬要兒子獨掌大權,難當大任,事業必敗。諸葛亮掌握大權,事業或可有成。劉備托孤,流露出內心對諸葛亮的信任,應該是劉備、諸葛亮關系光彩照人的絢爛一頁。再一次證明當初投奔劉備是對了,如果是曹操,以權術馭人,能如此委心相信任嗎?
自從曹操死后,劉備是三國間最知名人物,他的死震動華夏。人們紛紛發出疑慮:大敗后的蜀國能否承受住這一打擊,并保存和安定下來?確實,諸葛亮接過的是個爛攤子,不僅統一全國未實現,而且蜀國也正陷入第二次嚴重的危機。劉備托孤的定調,皇帝是象征,丞相掌大權。因此蜀國中央決策和行政系統不能再循常規,必須進行政治制度改革。過去劉備掌握大權,丞相諸葛亮分掌大權。現在丞相在尊重后主劉禪的同時,接收劉備的權力,并對劉禪的皇權作出限制。
蜀后主建興元年(223),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接著成立丞相府,掌管全國行政大權。建立決策后重大事項向皇帝劉禪報告,丞相對皇帝指導的制度。這樣,蜀國最高權力機關在劉禪的宮中和丞相諸葛亮的府中,但是宮中的權力是名義上的,丞相府成為蜀國事實上的決策機關。不久,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連地方事務也要直接過問。這樣,諸葛亮實際上接過了劉備在世時擁有的最高國家權力。
領導者的權威不僅來自權力,也來自個人魅力。諸葛亮的施政風格同曹操一味用權術不同,他是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團結人、尊重人、講奉獻、敢于批評和自我批評,他的施政風格贏得一致好評。
諸葛亮執政后,對益州土著地主更加注意籠絡和擺用。如《三國志》卷四二《杜微傳》言: 建興二年(224),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微為主簿。
這三個人是書生儒士,其中秦宓比較有才學口辯。杜微則是一個老而且聾的人,劉備定蜀以后,他閉門不出。等到諸葛亮執政,則非把他羅致來不可。因他耳聾,兩次給他做書面談話;因他年老多病,不能做官,仍給他加上諫議大夫的名義。這是為什么?無非是以他做一個樣子,以表示向益州地主開放政權罷了。
我們如果把《蜀志》各傳翻看一下,即可看出益州土著地主如張裔、楊洪、馬忠、王平、句扶、張翼、張嶷、李恢等都坐到重要的職位,只是比丞相、大將軍低些罷了。蜀漢以益州一隅之地,而能與曹魏相抗衡,其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較少,當為重要原因之一。
諸葛亮的用人,還是以其本人及蜀漢政權為中心,而不容許部下有結黨成派之事。土著地主在本地總是容易養成黨派勢力,因此,諸葛亮對土著地主雖注意擢用,但對他本人的繼承者始終只從外來地主中培養。不僅籍隸荊楚的蔣琬、費祎因他的授意而相繼輔政,就是降將涼州人姜維,也因為受到他的培植而成為蜀漢政權的最后支撐者。這雖因他們有相當的才干,同時也因他們是外來人,在益州沒有什么親黨關系的緣故。不過,諸葛亮對益州土著地主的團結和重用,還是超過了以前的統治者。從兩漢以來,在政治上一直受著歧視的益州人,對于諸葛亮向他們開放政權,是樂于擁護的。諸葛亮連年北伐,向益州征兵要糧,未見有土著地主的反對,在軍事前線,還得到他們的積極參加,這都與諸葛亮籠絡土著地主、緩和客主矛盾政策的成功是分不開的。
蜀漢的政治,在諸葛亮的統治下,不但較劉璋時代大有起色,就是與同時的魏、吳兩國相比較,也要好得多。正因為如此,吳臣張溫使蜀回去以后,曾贊美蜀政,以致引起了孫權的忌恨。當時魏國有才智的大臣劉曄、賈詡也夸贊諸葛亮善于治國。陳壽在《諸葛亮傳》反復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政績,說得好是盡善盡妥,而對魏、吳兩國的統治者則未有若此稱述。諸葛亮死后,蜀漢的人民思念他,幾十年不曾稍減,可見諸葛亮受人歌頌,在當時已經達到相當高度,試想,如果不是諸葛亮的政治措施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豈能獲得如此好評?
諸葛亮的德才兼備,其治蜀政績是巴蜀歷史上罕見的。他的為政行事,固然也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但對蜀國人民也有一定程度的益處,很多地方值得后世為政者借鑒,稱諸葛亮為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應是當之無愧的。
六
實際上,諸葛亮是以人臣而代行君權。當曹操處于大權在握的類似位置時,人們紛紛對他的真實企圖抱有懷疑,但是蜀中群臣對諸葛亮只是尊敬,沒有人懷疑他有非分企圖。
諸葛亮有權調動全國的力量,放開手腳辦事。要辦的大事,是擺脫目前危機,最終統一全國。蜀國當時的道路是有問題的。當“漢事將成” 之際,蜀國圍繞荊州歸屬,同東吳尖銳對立,而決策卻一再失誤。一方面荊州是東吳全力來爭、劉備只能以一部分力量來守的形勢,一方面忽視團結東吳,對東吳爭荊州的決心估計不足,喪失警惕,發生了東吳背叛聯盟、荊州被偷襲的惡性事件。關羽被殺后劉備又置主要敵人曹魏于不顧,發動東征,遭受挫折。在一連串重大挫折打擊后,是應該清醒的時候了。
癥結在什么地方呢?在于打擊的方向錯了。如果蜀、吳繼續對抗下去,勢將相互削弱,魏國將更加強大,最終不僅不能消滅魏國,反而將被它所滅。反吳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劉備對此有所覺悟,夷陵戰后派使者聯絡吳國,臨終又說他所惦念的是“最終成就咱們的大事”。這大事便是消滅魏國,興復漢室。
這時群雄混戰和三國形成階段已經過去,進入三國鼎立階段。然而,北伐魏國是劉備集團一貫的方針,劉備臨終又以此事相托,伐魏仍須進行。而且必須盡快,而及早北伐可發揮自己治國治軍優勢,才有希望蠶食并最終打敗魏國。
但當時的形勢仍然是魏強蜀弱。魏國人口約占三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面積為整個北中國。政權度過草創階段,經濟有了較大的恢復。蜀國在江陵、夷陵之敗中損失了荊州軍全部、益州軍一部,人口約占三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國土面積只有益州一州。
勝利希望還是有的。魏國存在弱點,當權者的戰爭指導能力遠遜于曹操,經濟仍然沒有走出陰影。蜀國雖然在軍事力量上處于劣勢,但有了相當的實力,經濟未遭到破壞,政權將獲得鞏固,劉備集團素有以弱勝強的傳統。如果再度實現聯吳,魏國不能全力對蜀,蜀國可以全力對魏,有可能在局部地區造成某種優勢,積小勝為大勝,最終戰勝魏國不是沒有可能的。
諸葛亮是始終主張聯吳的。他知道以弱小的蜀與強大的魏為敵,非先聯吳不可。把吳國聯絡好以后,它縱然不能協同攻魏,蜀亦可無東顧之憂,而得全力對魏;魏則不能不以相當大的一部分兵力防吳。必須扭轉反吳的航向,但是卻在蜀人的感情關前陷入了孤立。蜀國兩次大敗于吳國,喪失荊州,喪失國家棟梁關羽、劉備,這些慘痛、仇恨,人們都掛在吳國的賬上,國內反吳情緒高漲。諸葛亮企圖聯吳,怎奈知音寥寥,而且吳國意圖不明。正在憂慮時,尚書鄧芝進言:現在主上年輕孤弱,剛剛繼位,應該派遣重要使臣前往吳國,重申同他們的友好關系。
諸葛亮下令鄧芝出使東吳。孫權這時還沒有與魏斷絕來往,遲遲不肯接見鄧芝。鄧芝給孫權上表說:“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孫權才接見了他,鄧芝不負使命,他摸清孫權對于聯蜀態度不明朗的顧慮。原來孫權擔心蜀主幼弱,領導不力,萬一聯蜀后引起魏國進攻就不好辦了。鄧芝告訴孫權,真正領導蜀國的是當世豪杰諸葛亮。談話中仍以蜀弱魏強為慮。鄧芝向孫權解釋說: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杰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鄧芝坦誠直言,毫不回避矛盾。孫權覺得鄧芝的話確有道理,于是給諸葛亮修書一封,表達了吳國愿意再次聯合的意愿。于是便與魏斷絕關系,與蜀聯合。從此蜀吳盟好,不但諸葛亮伐魏之師得以大舉,就是終蜀之世,兩國和好關系亦始終維持,說明諸葛亮的外交政策確實是正確的。蜀國在外交上的被動局面得以緩解。
七
然而,正當諸葛亮全力以赴重新消解吳蜀兩國的矛盾時,蜀漢卻有人借劉備之死發動叛亂,叛亂發生在南中。蜀漢南部的益州(郡城在今云南晉寧縣東)、永昌(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牂柯(郡城在今貴州福泉縣)、越嶲(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東南)四郡,自秦代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之地。這里的人民因為不能忍受當地官府的榨取,經常進行反抗。當地的豪強和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則趁機進行叛亂活動。
劉備進入益州后,見南中地方表示歸順,便設官員總攝南中,該都督治所遙遠,距蜀兩千余里。南中太守朱褒、益州郡漢族大姓雍闿等聽說劉備去世,越發驕橫狡詐,紛紛起兵叛亂。
平叛戰爭的時機成熟了。諸葛亮南征不是簡單的平叛,而是為北伐作準備。南中是益州的后方,后方不穩定,北伐便有后顧之憂。再者,南中是塊寶地,那里的少數民族善戰,是重要的兵源,又是通往南亞、中亞的陸上捷徑,是外貿要地。如果把南中改造為北伐的物資和兵員供應地,北伐便獲得了可靠的資源基地。唯有抑制反蜀傾向,促成雙方和睦相處,才能保證南中今后支援北伐,這才是這次戰爭的真正目的。
后主劉禪建興三年(225)三月,諸葛亮親自率兵南征,參軍馬謖送之數十里,亮對謖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于是馬謖提出以下的建議: 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馬謖這種“攻心”的策略,正與諸葛亮平素應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相合。遠在隆中對策時,他即主張“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即對少數民族只采用溫和的懷柔政策,而不專憑武力的強壓。所以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的建議。通過武力使人服從之外,還要通過施德、懷柔遠方,爭取當地的人心,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要結合進行,相互為用。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打好這一仗,必須對戰爭有高明的指揮。
諸葛亮親自南征,大軍分作三路,丞相親率主力西路軍,從成都出發,沿江下到道,沿馬湖江(金沙江)經安上(今四川屏山縣)上溯,襲擊越嶲;令李恢率師為中路軍,自駐地平夷(今貴州畢節市)向雍闿老巢益州郡推進。
諸葛亮把“攻心為上”等幾句話制成丞相教令,曉諭全軍。這時戰爭雙方的情況是:南征軍強大,有統一指揮和豐富作戰經驗,占據優勢;反蜀地域廣大、分散,地形、氣候復雜,交通閉塞,因此機動困難,聯絡不便,平叛費時。三郡反蜀分子在當地歷代經營,根深蒂固,占有地利,其勢力不易輕易根除;但兵力弱小,不相統屬,靠欺騙和宗教裹脅眾人,有利于南征軍各個擊破和以攻心進行瓦解。
諸葛亮親率的西路大軍進入南中后,沿江南下,進入越 ,進駐高定“窟穴”邛都以西三百里的卑水(今四川美姑、昭覺縣)待機,企圖調動進攻永昌郡的高定、雍闿,使他們回援越 ,以支援被圍困的永昌郡軍民,以聚殲高定部隊。諸葛亮招降高定,不料高定糾集兩千殘部,殺人盟誓,決心死戰。諸葛亮驚訝“邈蠻心異”,攻心不成,不得已再戰,斬高定,平越 。東路軍馬忠進入南中后,擊破反叛的太守朱褒,朱褒不得已只好率軍西逃。中路軍李恢以南中長官身份,率部向益州郡巡行,在昆明遭到各縣糾合的反蜀勢力的圍困,同諸葛亮大軍失去聯系。他使詐降計,對方戒備松弛。李恢麾軍出擊,大破反蜀軍,追奔逐北,南到盤江,聯合東路軍馬忠,追擊并殲滅了西逃的朱褒軍。
至此,南征軍三路大捷,平息了越嶲 、雍闿兩郡叛亂,反蜀勢力只剩下最后據點益州郡。進軍益州郡,必須渡過瀘水(今雅礱江與金沙江水段)。反蜀勢力現在以孟獲為首。孟獲是漢族大姓,一向為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所敬服。諸葛亮決心以乘勝之師,展開攻心戰,促使孟獲歸順。于是招募勇士,設計生擒于盤中(盤江地帶)。孟獲被俘,自以為必死,不料諸葛亮赦免不殺,放他回去。回去前,丞相交代,讓他觀看蜀軍營陣。營地井井有條,深得兵法之妙。
“你看了我的軍隊,有什么感想?”諸葛亮希望他能感服。不料,孟獲說:“過去不知虛實,敗在你手中。今天承蒙賜觀營陣,如果只是這個樣子,那我很容易就能打勝的。”
諸葛亮下令釋放孟獲。孟獲不肯降,卻蒙釋放,部下和孟獲本人都很驚訝,世上還有這么打仗的!諸葛亮鼓勵孟獲回去再交戰。蜀軍和孟獲接連打了幾仗,把孟獲俘虜了七次,每次又把他放了。最后,孟獲喪失再戰信心,說什么也不肯回去再戰了,他對丞相說:“丞相天威令南人永不反矣。”當年秋天,蜀軍三路回師滇池,叛亂全部平息。戰后,諸葛亮為了節約人力、物力,在南中基本不留兵、不運糧,并使南中“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民族基本團結、法紀基本建立。
諸葛亮對孟獲之所以這樣不憚其煩地屢擒屢縱,并非僅僅為了讓孟獲一個人心服口服,而是體現了他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我們知道蜀漢的領土比起諸葛亮正要討伐的曹魏來說,要小得多。而在這塊小小的領土中,南中又要占去一半,在這半壁疆土中,有豐富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還有性情質樸而強悍善戰的各族人民,都是增加蜀漢人力物力的重要因素。諸葛亮如果不能好好地掌握這些條件,是很難與魏國抗衡的。這就是諸葛亮對孟獲所以要七擒七縱的原因,也是諸葛亮對少數民族一向主張“和”、“撫”的真正動機。
南征是諸葛亮準備北伐的一次戰前總動員,也是他首次擔任全軍統帥,進一步積累了帶兵作戰經驗的一次很好演練。他指導戰爭時,注意上次戰爭同下次戰爭的聯系,體現了很強的戰略意識。他把南征當作軍事政治仗來打,不僅能打兵戰,也能打心戰,心戰打得十分漂亮,取得杰出的成就。
· 待續 ·
圖 | 堆糖
文 、版式設計 | 湛藍
出師未捷身先死系列:
作者簡介
張中信,字峰源,四川通江人,經濟學研究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微型小說學會會長、成都市青羊區文聯副主席、《琴臺文藝》執行主編。曾榮獲“全國優秀讀書家庭”“四川省優秀青年”稱號。出版《風流板板橋》《匪妻》《失語的村莊》《哦,野茶灞那些事兒》《成都書》等著作25。作品入選多種選本,榮獲四川文學獎和冰心散文獎等多種獎勵。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隊
總編:湛藍
名譽總編:趙麗麗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桑恒昌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李國仁\楊秀武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白曉輝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美編:無兮 ETA Effi 路人
編輯部:
總監: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 風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山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