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專欄】
文:張中信
版式設計:湛藍
圖源:堆糖
出師未捷身先死
尋找巴蜀人物之諸葛亮(2)
三
諸葛亮慷慨答應跟隨劉備出山,一上來便遇到很棘手的問題。他要協助劉備奪取荊州,荊州卻成了各方諸侯覬覦的焦點。此刻,曹操已定河北,荊州必是他的下一個目標,而東吳早已三次進攻荊州江夏,荊州問題已經白熱化了。以劉備微薄的力量,如何才能不讓荊州落入曹操之手,在爭得荊州的同時,又與劉表及東吳為友?這些都是劉備集團急需解決的難題。
諸葛亮出山的第二年,即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集結步、騎兵百萬之眾南下,佯稱攻擊南陽郡,卻秘密策劃大舉進軍荊州。一時間黑云壓城,形勢萬分危急,劉表決心收縮兵力,重點防御襄陽,待疲憊曹軍后再行反攻,以確保荊州無虞。因此,急令劉備從新野撤到樊城(今湖北襄樊)駐防,保衛襄陽,又以江陵為后方基地,儲備大量軍用物資,支援前線抗曹。
大軍壓境,對劉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劉備撤至樊城時,僅存兵力五千余人。諸葛亮建議:“告訴鎮南將軍劉表,令荊州凡有未登記的游戶,都必須到官府如實自報戶口,用增加戶籍來增加兵力。”劉備通過此計,兵力得以大增,實力比從前強盛了許多。
憂憤交加的劉表來不及指揮保衛荊州之戰,就病死了。他這一死,劉琮便趁機作了荊州牧。劉琮瞞著劉備,棄漢投降曹操,致使劉備腹背受敵。曹劉兩軍剛一接觸,曹軍五千精騎便把劉備數萬人馬沖得落花流水。劉備慌亂中丟下妻子,同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落荒而逃。
劉備兵敗正處于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時,在長坂遇上東吳前來聯絡的使者魯肅。原來當曹操南下、劉表去世時,東吳賓客魯肅察覺到曹操下一個目標將是東吳,立即向孫權獻上一計,建議對荊州開展吊唁外交,慰勞荊州軍中掌權者,勸說劉備共同對付強敵曹操。諸葛亮早想同東吳結緣,不料魯肅找上門來,做了聯合發起人。劉備偕魯肅繼續退卻,途中會合關羽水軍和劉琮一萬人馬,眾軍循漢水進入長江,進駐江漢匯合處的重鎮夏口。
這時曹操占領江陵,擁有劉表水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沿江東下,進擊東吳,劉備在夏口,自然成為首當其沖的打擊對象。諸葛亮向劉備請纓:“事情緊急,請授權我向孫將軍求救。”劉備全權授予諸葛亮出使,目的是結好東吳聯合抗曹。
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與魯肅急匆匆奔赴柴桑,會見在那里觀望成敗的孫權。諸葛亮來到柴桑后才知道,東吳大多數官員都是主降派,孫權則顯得有些三心二意,像魯肅那樣主戰的只是極少數。
這一年,諸葛亮28歲,孫權27歲。孫權沉穩大度,又年輕好勝,年輕人說服年輕人既要曉之以理,也要動之以情,必要時還要用以退為進的激將法。諸葛亮代表荊州方面,立馬同孫權展開談判。他認為,盡管己方大敗之后處于不利地位,但必須掌握主動權,談的時候要心懷坦蕩,以建立信任關系,說話要講藝術,以求取得好的效果,要確保鼓動孫權建立聯合抗曹的決心,也要消除他心中的一些顧慮。
會談一開始,諸葛亮便先向孫權擺出當前嚴峻的形勢:“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也在荊州擴充實力,都在同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眾多的敵手已經平定了,于是出兵攻擊荊州,曹軍聲勢浩大,威震四海。”
話鋒一轉,諸葛亮接著指出東吳面臨的兩條路:“請將軍估計自己的力量,采取對策。如果覺得自己有能力以吳、越之眾同曹操抗衡,不如早日同他一刀兩斷。如果沒有能力抵抗,何不按甲束兵,趁早向曹操投降臣服呢!”
是戰?是降?最好根據你們自己的情況拿定主意,我方無求于你們,而且一直還在替你們著想。諸葛亮先自提出超脫而又關心的架勢,接下來話鋒一轉:“不過有一點要指出來,現在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事情緊急而不決斷,估計馬上大禍就要臨頭了。”
讓孫權萬萬沒想到的是,諸葛亮并沒有死乞白賴乞求他抗曹,反而指出東吳投降也是一條出路。一個小小的蜀軍使者竟然如此小看自己,豈能咽得下這口氣,便反唇相譏道:“如你所說,那么劉豫州為什么不去投降呢?”
看來孫權的情緒,已經被他的一席話激活起來,諸葛亮決定再火上澆油:“將軍聽說過田橫吧,他只是齊國一名壯士罷了,尚且知道守義不辱,何況劉豫州是皇室后代,英才蓋世,如果大事不成功,此乃天意,哪能拜倒在曹操的胯下呢! ”
諸葛亮這種明顯地蔑視孫權不敢抗曹的神態,使孫權勃然大怒,終于把憋在心里很久的一口悶氣盡情吐了出來:“我決不能以整個東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我的大計現在決定了。看來除了劉豫州,再也沒有別人可以同我一起抵擋曹操了。不過,劉豫州新敗之后,又怎么能夠擋得住曹操的進攻呢?”
孫權終于表態愿意抗曹,但態度似乎仍然搖擺不定。是該輪到消除他疑慮的時候了,于是諸葛亮亮出了劉備的底牌:“劉豫州雖然在長坂戰敗,現在打散的戰士歸隊的和關羽水軍精甲還有一萬人,劉琦集合江夏的戰士也不下萬人。”
這個不算小的軍隊數字,還是有資格作盟友的,孫權聽了很高興。諸葛亮洞察隱微,從另一方面更加打消他的疑慮:“曹操軍隊長途行軍作戰,相當疲勞,所謂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透魯縞也 ,而且北方人不習慣水戰,加上荊州民眾歸附曹操只是迫于形勢罷了,并不是心服。”
“現在將軍如果派猛將統兵數萬,同劉豫州同協力,打破曹軍那是肯定的。”諸葛亮最后展示此戰勝利的重大意義,“曹操兵敗,一定被迫退回北方。這樣,荊州和東吳勢力增強,同曹操鼎足而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孫權聽了大喜過望。諸葛亮急忙把問題引向敦促孫權早日決策上來: “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下什么樣的決心了。”整個會談,諸葛亮完全占有主動,并左右著會談的局勢,因而取得了圓滿成功。于是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和戰大計,統一思想。在此關鍵時刻,東吳卻突然接到曹操來信,信中聲稱將率領八十萬水步大軍,前來與孫權共飲于江東。東吳官員聞聽無不失色,大多數主張迎降投曹。孫權無奈招來中護軍周瑜。由于周瑜力排眾議,諸葛亮展示他的驚天口才“舌戰群儒”,最終促使孫權痛下決心,東吳上層政權才最終形成了聯合劉備迎戰曹操的大計。孫權命周瑜等率兵三萬,隨諸葛亮前往會師劉備,齊心協力抵御曹操大軍。
諸葛亮初出茅廬便受命出使東吳,本來是有求于人家的,可是他卻反客為主,用激將法成功地說服了孫權聯合抗曹。此次受命出使,更顯示出他超群的外交智慧和斗爭藝術。
諸葛亮隨后乘船趕赴前線,協助指揮孫、劉聯軍作戰。當年冬,曹軍和聯軍在赤壁隔江相峙,周瑜發起火攻,火燒曹船數百只,劉備軍配合在陸上追殲,共同大破曹軍,曹軍損失大半,被迫退回北方。“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戰例,而促成這場戰斗成功并取得勝利的卻是初出茅廬、尚且名不見經傳的青年才俊諸葛亮。曹操在赤壁鎩羽而歸,自知無法戰勝南方,從此基本斷絕了收服南方的念頭。直到公元280年,晉滅吳,中國才最終實現南北統一,這一不經意的推遲,時間竟長達73年之久。這樣的局面的形成,不能說沒有諸葛亮超凡智慧的貢獻。
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舉行了一個奠基禮。這場戰爭能夠取得勝利,關鍵是建立了孫、劉聯盟和孫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決策抗曹的決心。這兩個方面,均是諸葛亮使出的大手筆,應該說是他與周瑜、孫權一起聯手改寫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四
赤壁之戰后, 《隆中對》設想的阻力得以減輕。諸葛亮繼續協助劉備開創三分天下的偉業,首先便是力爭據有軍事重鎮荊州。
當吳軍圍困江陵時,劉備率兵巡行江南四郡。大軍一到,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都來投降。劉備奪到荊州半壁河山,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駐在臨蒸(今湖南衡陽),主持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賦稅,充實軍糧,并維持后方治安。前方劉備負責,后方諸葛亮負責,近似當年劉邦與蕭何征戰的格局,而諸葛亮得到的信任還更勝蕭何一籌。
戰后荊州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軍糧保障任務艱巨。諸葛亮邊學邊干關于籌措、儲備和供應軍糧的事宜,既要征糧,還要組織運糧,保障糧草的安全。應該說這項工作初步鍛煉了他的治理才能,培養了勤勤懇懇、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和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的行事風格。
這期間,周瑜把南郡江南岸油江口(今湖北公西)作為抗曹的酬勞劃歸劉備,劉備把它改為公安,又親赴東吳協商,請求讓出東吳攻占的江陵。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為減輕曹軍壓力及鞏固同盟,同意借出江陵,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劉備借荊州的由來。《隆中對》據有荊州的目標基本實現。在劉備據有荊州的斗爭中,諸葛亮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他提出奪取目標,促成聯吳同盟,主持后方工作,協助招攬人才,實在功不可沒。
按照《隆中對》確定的戰略目標,奪荊州后的任務是奪益。具體謀劃奪取益州的卻是法正和龐統。
這時,曹操與孫、劉爭奪的重點在三方以外的中間地帶。曹操企圖統一關中、隴右,同東吳爭奪淮南,削弱并分化孫、劉。東吳一面北防曹操,一面企圖伺機奪取益州、交州等地。益州與劉備的荊州毗連,在荊州的西方,州中別駕張松、法正等巴蜀集團部分成員不滿意益州牧劉璋懦弱無能,擁戴有作為的領袖劉備。張松乘曹操將要進攻漢中張魯,向劉璋建議迎請劉備進入益州,以便依靠劉備進攻張魯,抵御曹操。于是,劉璋派法正、孟達率四千名兵士,邀請劉備進入益州共商大事。
法正來荊州后,軍師中郎將龐統也極力贊成:“荊州荒殘破敗,人才已盡,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鼎足三分的計謀,難以得志。現在益州國富民強,人口百萬,土地肥沃,可成就大業。”
建安十六年(212)十月,劉備親自率領步兵數萬,龐統隨行,沿長江三峽西進,伺機奪取益州。諸葛亮這年31歲,為劉備坐鎮后方。劉備奪到益州當然好,奪不到也有荊州作為退路,穩穩地處在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上。諸葛亮的蕭何角色開始顯著地突現出來。
劉備到達益州,受到劉璋熱烈歡迎,在益州北部葭萌駐軍。一邊收買人心,一邊擴大影響。一年后,劉備終于找到借口攻擊劉璋。劉備軍以劣勢兵力進行無后方作戰,在其強大攻勢下,錦州、涪城眾將陸續戰敗,退保綿竹,綿竹守將李嚴、費祎投降,僅剩張任、劉循等決心死守成都城。劉備重兵圍困城池,長期不能攻下。而令人遺憾的是,在落鳳坡戰斗中龐統又不幸中流箭身亡了。
劉備頓時沒了主心骨,急調諸葛亮率兵入蜀增援。劉備的如意算盤是以諸葛亮協助奪取益州,而且他預見到益州未來的戰略地位一點不比荊州差。但益州地方勢力強大,內部矛盾錯綜復雜,治理任務艱巨,他心中明白只有借諸葛亮的才能,方可穩住陣腳。
諸葛亮留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號稱“萬人敵”,忠勇天下皆知。諸葛亮率張飛、趙云及數萬兵,溯江西上。大軍進入益州后,攻克巴東、巴郡,生俘巴郡太守嚴顏。在此地兵分三路:令趙云為南路,從外水(今泯江)南下平定江陽郡、犍為郡,令張飛為北路,北上平定巴西郡、德陽縣,自己居中路。三路援軍分頭平定益州東部中部各郡縣,與劉備軍會師成都城外,又有新投奔劉備的馬超大軍也已抵達,走投無路的劉璋只好與進城勸降的簡雍共乘一輛輿車,開城出降了。
至此,劉備的團隊基本實現《隆中對》提出的跨有荊、益的目標。這時候距諸葛亮提出的日期不過短短七年時間,劉備的實力已略大于東吳。這一年,諸葛亮也才34歲,已成為劉備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
劉備以蜀地成都為治所,吸收劉璋集團愿意合作的成員。劉備集團中,關、張、糜、簡等早年跟隨劉備的,構成北方故舊集團;諸葛亮等中期參加的,構成荊襄集團;此次巴蜀集團和西北馬超參加進來以后,進一步擴大了劉備集團的力量。劉備在此基礎上組織了政權機構,自己兼任益州牧,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劉備把諸事安排妥帖后,繼續率軍在外征戰,開拓領地,諸葛亮則坐鎮成都,發揮自己的治國理政的才能,開始漫長的治蜀之路,這也是他個人政治才華展現的重要時期。
然而諸葛亮的治理,并非無原則遷就,他厲行法治。有人覺得,他刑峻法急,不論有頭臉的人物和普通百姓都心懷怨氣,益州代言人法正出來說話了:“從前漢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感恩戴德,現在您憑借主公威力,跨踞一州,剛剛占有其地,還沒有給予恩惠,希望做到刑法寬大禁令放松,滿足益州人的期望。”諸葛亮嚴詞道:“秦因為無道,政苛民怨,高祖順應這一形勢,成就了大業。劉璋昏弱,德政不實行,嚴刑不實施。我今天榮譽恩惠并用,上下之間才有原則。”
正當益州劉備的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卻發生了重大轉折。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關羽北上圍攻樊城,俘虜曹操援軍于禁統率的三萬多人。在關羽勝利的影響下,樊城以北、曹魏都城許都以南的反曹力量,遙遙響應關羽。為了避開關羽兵鋒,曹操一度準備把都城從黃河以南遷到以北。此戰關羽威震華夏,劉備勢力的擴張達到頂點。正在這時,東吳卻發生意想不到的絕大變化。東吳由于劉備借荊州不還、關羽藐視東吳而深受威脅,暗中倒向曹操,偷襲關羽后方江陵,奪取荊州,并俘殺回軍的關羽,由聯劉轉為同曹操聯合抗劉。
次年,曹操去世,長子曹丕接任,逼漢獻帝“禪讓”,自行稱帝,建立魏國,都城遷至洛陽。成都聞傳獻帝被害,軍師將軍諸葛亮與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等上言劉備勸進。劉備于黃初二年(221)四月以繼承漢統名義,在成都即皇帝位,改元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建立漢國,史稱蜀漢。至此,中國形成“兩帝共一吳”的鼎立局面。
蜀國失去荊州及同孫權的聯盟破裂后,處境日益惡化。諸葛亮是孫、劉聯盟的創立人,在維護聯合的同時,對東吳可能產生不利蜀國的舉動,時刻保持著警惕。
蜀國喪失荊州后,《隆中對》提出的兩路出兵、鉗形攻魏的方針落空。劉備當皇帝后,為兄弟關羽報仇心切,決心傾全國之力同東吳作戰,奪回荊州。諸葛亮帶領對此持反對態度,群臣對于置主要敵人于不顧多持異議,認為不應該攻吳,而應該出兵關中攻魏。老資格的將軍趙云上奏: “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而且先滅魏,吳國自然臣服。不應該把魏國放在一邊,而先同東吳交戰。”
然而劉備決心已定,根本不聽勸諫,親自東征荊州。蜀吳夷陵大戰爆發,歷時一年。此時,張飛奉命帶兵去江州會合,還沒出發,因鞭打士卒,被部下張達、范疆殺死。張飛脾氣暴躁。在閬中鎮守,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后,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士兵有過失就鞭打他們,以至于多有被鞭打致死的。劉備知道后,就勸他,你鞭打士兵,還讓這些士兵隨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禍害的。對待士兵,平常應該寬容些,可張飛依然我行我素。
一天,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范疆、張達入帳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可措置,須寬限才可以。”張飛大怒,喝道:“我急著想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賊之境,你們怎么敢違抗我的將令!”就讓武士把二人綁在樹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后,用手指著二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備!如果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個人示眾!”這天夜里,張飛又喝得大醉,臥在帳中。范、張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就把張飛給殺了。當夜,兩人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去了。劉備得到報告,大哭不已,當場昏厥過去。
東吳青年才俊陸遜迎戰劉備,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逃回白帝城。此戰蜀軍被殲數萬,元氣大傷,國力急劇衰落,已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蜀吳大戰后,東吳無力也無意進攻蜀國,蜀國也無力爭奪荊州,從而結束東西方之間的軍事較量。魏、蜀、吳三國穩定了各自的疆域,正式進入三國鼎立階段。
劉備是天下知名的大人物,對手吳軍統帥是陸遜,劉備敗在三十九歲的小輩手下覺得太掉價,經受不起失敗的打擊,也不好意思放回成都,便住在蜀吳邊境的白帝,竟然一病不起。關羽、張飛兩位結拜兄弟的接連去世,更令劉備傷心欲絕。想起當年桃園三結義時,兄弟三人是何其雄姿英發,而今兩個兄弟撒手而去,怎不讓劉備肝腸寸斷。
從赤壁之戰后至今,前后14年,諸葛亮從29歲走到42歲,是一生中的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在這美好的時光里,他以后方主持人的角色為劉備三分天下作了重大貢獻,也為未來作了準備,成長為成熟老練的蜀漢政權高層領導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歷史也將賦予他治國安邦更重要的任務。
· 待續 ·
圖 | 堆糖
文 、版式設計 | 湛藍
出師未捷身先死系列:
作者簡介
張中信,字峰源,四川通江人,經濟學研究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微型小說學會會長、成都市青羊區文聯副主席、《琴臺文藝》執行主編。曾榮獲“全國優秀讀書家庭”“四川省優秀青年”稱號。出版《風流板板橋》《匪妻》《失語的村莊》《哦,野茶灞那些事兒》《成都書》等著作25。作品入選多種選本,榮獲四川文學獎和冰心散文獎等多種獎勵。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隊
總編:湛藍
名譽總編:趙麗麗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桑恒昌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李國仁\楊秀武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白曉輝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美編:無兮 ETA Effi 路人
編輯部:
總監: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 風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山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