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鄭州讀懂最早中國# #鄭地名人韓非子#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中國歷史的書寫,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的誕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而戰國時期鄭國人韓非,正是秦一統六國帝業的有力推手。韓非本尊也因集法家之大成,在諸子百家的爭奇斗艷中一枝獨秀,被尊稱為“韓非子”,其思想著作被戰國諸雄爭相閱讀、研究,掀起了法家學說的高峰。
作為荀子的學生,韓非也很主張承襲儒家思想,但他的“特色”被司馬遷一語道破:“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認為“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事非”,其根本“皆原于道德之意”。
就這樣,從道家、法家甚至儒家中廣泛汲取營養的韓非子博采眾長,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于一身,并且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終集大成與一身。韓非為后世留下了《孤憤》《五蠹》《說難》等大量作品,當時各國國君與大臣爭相研究其著作,試圖從中找到制勝法寶。
話說韓非所處的時代正是戰國末期群雄并起,各國君主都想稱霸天下,門人說客、策士也不甘寂寞販賣自己的政治主張。作為韓國宗親的韓非多次上書韓王提出富國強兵的建議,但都不被采納接受,只好退而著述,用作品闡述自己的思想。
秦始皇初見韓非部分著作,簡直看到了一份鞭辟入里的“霸業完成指南”,立即被他實力圈粉,直嚷壤著“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頗有相見恨晚之意。此時投奔秦國的李斯為了討好秦王,連忙稟報韓非這枚奇才是自己的同學,并親自前往韓國邀約,但韓非堅決不肯離開鄭國。可惜此時韓王仍對自家這塊寶玉視若土疙瘩一塊,而秦國為了奪取韓非的軍隊也攻打到了門口,韓王連忙獻出韓非息事寧人……就這樣,韓非來到秦國,“無意”中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
韓非之所以能夠吸引秦王,還在于他與時俱進的歷史觀,他認為歷史在不斷發展進步,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他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即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對于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他還認為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這套理論當然很對秦王的口味,一時間如獲至寶、常常與之徹夜長談。
剛過不惑之年的韓非到秦國后不足一年時間就被李斯嫉恨害死,但秦始皇終是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大帝國;其法家思想也在兩千多年的歲月長河中散發出難以估量的影響。
《韓非子》一書流傳至今,除了思想高度可以加分,表達方式也很吸引人: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說理精密、議論透辟,蘊含著深厚的哲理,集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可謂常讀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