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雜癥的開門使者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深奧難懂的《金匱要略》《金匱要略》是中醫所有經典著作中,很難系統解釋的一本書,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雜癥,發病規律難尋,解釋也較困難。
雖然有不少人能夠解讀《傷寒論》,但是未必能夠真正解讀《金匱要略》,因為里面包含了很多各家學說思想,也有很多深不可解的道理,更有很多具有神奇療效的方劑。
一直以來,大家心里都有一個模型,然后根據模型去解讀一本書,最后變得不倫不類,解讀《金匱要略》也是一樣的,心中如有一定的思路,去解讀反而無所適從。
但是,如果每一個自然段都看成一個特殊的部分,或者看成一個病例,就會很好理解。
比如《金匱要略》之中有一段話:“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
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這段話被后世的陳修園參透了,所以他在這個方的基礎上加入了一味知知母,作為治療水腫疾病的經典方,屢試屢效。
治療入門經典方
因為水飲在人體會導致非常多的疾病,而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成人體的水液代謝出現了問題,從水的代謝角度來考慮疾病的治療,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就會有很大的作用。
日本有一個醫家,從水液代謝的角度來看,認為此方是很多疾病開始治療時的入門之法。很多疾病不知如何入手,但是又有一些陽虛,就可首先用此方。
凡是治病難以入手,即以此方治療,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如很多癌癥患者的治療無從下手時,往往此法得用。所以這個大氣一轉的學說,具有很強的臨床效果。
后世醫家經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作為很多疾病治療的開門之法。
即對于很多疾病,開始入手時無所適從,先服用兩劑麻黃附子細辛湯,然后再服其他處方,就能使很多吃藥無效之病,取得療效。
近代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先生對該方認識深刻,有獨到的運用經驗,曾總結出運用該方的十二法。
他認為“本方證合,相互協調,其性純而不烈,發散而不傷正,穩妥之至,可謂盡善盡美”。
臨證運用本方有一些特征性表現,可供大家參考:
第一是精神萎靡。
此類病人,多有乏力無神、嗜睡、失眠等表現,或整天精神不振,嗜臥無神,或晚上難以入睡、白天犯困。
此少陰陽氣虧虛,陰寒伏于少陰,陽氣不振,故見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現;
若陰寒太甚,陽虛不能入陰,則夜間難以入睡,但白晝借助天陽,稍能入于陰中,故常白天嗜睡。
運用本方可振奮陽氣,破除少陰陰寒之氣,使陽氣能擺脫陰寒之裹挾,出于外周,則嗜臥之情能解;或溫散陰寒之凝重,使陽能入陰,則失眠可除。
第二是面色。
此類病人,一般面色偏黃、偏暗,或偏白而無血色。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振奮,氣血無法榮養所致。
第三就是飲水。
此類病人,因陽虛不能化水飲,多半不欲飲水;
或因陽氣不振,氣化不利,雖見口渴,但必不欲飲冷,即使飲冷,也是一兩口則不耐受。
第四是脈象。
此類病人,多伴脈偏沉緊,但脈必帶芤,即中取搏指,有時甚至非常有力,但重取必然無力,甚至搏動困難。
這是里陽不足,陰寒內伏的表現。
第五是常有表不解。此類病人,常見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頭痛、長期身痛等表現。因少陰太陽相表里,少陰陽氣不足,則太陽衛氣不能充盛,故易受風寒侵襲,因此常見表不解,或解后易復感。
以上是吳門后人運用本方的重要指征,只要有這些表現,就可以投以本方,溫經散寒、扶正祛邪。
但臨證沒有萬全之法,有些患者,雖然有以上部分表現,但運用本方效果并不明顯。
這種情況,常非少陰陽氣虛,不是“陽不出于陰”所致,而是陽氣郁所致,雖有陽氣不振的表現,但常有心煩、口渴喜飲、脈不芤、尺脈不弱等情況,此時必不能以本方治療,而要根據具體郁的情況,分清是氣分郁還是血分瘀為主,分別論治,不能一概而論。
吳門后人繼承家學,在其論述基礎上提出“開門方”之說。
臨證凡遇精神不振,伴有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經常容易感冒者,尤其癥狀復雜、難以入手之病患,常以本方打頭進行治療,常能使病情緩解、癥狀減少、證情明了,令醫者豁然開朗,而收執簡馭繁之功,為之后辨證掃除障礙。
桂枝湯的加減方
桂枝湯是太陽病方,治療疾病一般的思路就是標本兼治,新病與久病在一起,新病是標,舊病是本,所以先治新病,后治舊病。
外感與內傷在一起,就必須先治外感,后治內傷,所以桂枝湯的作用,其實是治療內傷疾病中可能存在的外感因素。
桂枝湯去芍藥之后,發散的力量加強,與其他發表之劑合用,療效就更容易顯現。
外感疾病中,又分兩類:
一種是病發于陽,會出現發熱惡寒,這種一般就是太陽病;
還有一種,就是病發于陰,會出現無熱惡寒,其實就是少陰病。
太陽病、少陰病,其實就包含了所有疾病的表證。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其實就是一個兼治少陰與太陽之表的方,對于很多內傷疾病來說,用藥之所以會無效,就是因為還有表證在,解表之后,很多內傷疾病自然可以痊愈了。
桂枝去桂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其實就是一個解表之方,是一個治療所有疾病必先經過的關鍵環節。
如果不經過解表,直接治療里證,是很難發揮作用的。
《內經》說“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開方必須知道標本,一般情況下,大家都知道疾病在表在里,但是一些復雜的疾病往往是表里兼有,而我們有的時候關注的是最嚴重的疾病,是里證,反而會忽略表證,這就是我們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