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藥方、劑量只為學術傳承,切勿擅用?。?!
2021-12-16
東海中醫日記第370篇
作 者:李東海
公眾號:東海中醫
患者女,47歲。
主訴:口干半年余,加重兩周。
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干,起初未在意,之后癥狀漸重,夜間睡覺時床頭也要置一杯水,查空腹血糖4.7,醫院考慮為干燥綜合征,但未確診,予口服藥治療(具體用藥不詳),效果不明顯,又服用知柏地黃丸、中藥滋陰之劑月余,效果不佳,尋中藥治療。
刻診:口干嚴重,隨手攜帶水瓶,需頻頻少量飲之或含于口中,但日夜飲水量不超500ml,喜飲溫水,時有口苦,畏寒乏力身重,眼稍干澀,納可,食后易脘腹脹滿,大便溏滯,小便時有漏尿,舌淡嫩胖大齒痕苔薄水滑,脈沉細無力。
中醫診斷:口干 《脾腎陽虛,氣不化津》
六經診斷:少陰太陰合病夾飲
處方:四逆湯合四君子湯合五苓散化裁
蒸附子20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20g,黨參20g,生白術20g,茯苓20g,桂枝15g,紫油桂6g(后下),細辛10g,豬苓12g,澤瀉20g
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
服上藥后癥狀未見緩解,細思其癥,系少陰太陰合病無疑,投藥卻未有效,應是病重藥輕,遂減加上方劑量。
蒸附子30g(先煎),干姜20g,炙甘草45g,生曬參12g(另燉),生白術20g,茯苓30g,桂枝15g,紫油桂3g(沖服),細辛10g ,豬苓15g,澤瀉20g
7劑水煎服
三診:
服上藥7劑?;颊咦杂X口干似有緩解之狀,口仍干,但已不需頻頻飲水,眼干、脘腹脹亦感稍減輕,舌質淡胖大苔薄齒痕,脈沉弦細。藥見成效繼以上方加大劑量。
蒸附子45g(先煎),干姜30g,炙甘草60g,生曬參15g(另燉),生白術30g,茯苓45g,桂枝20g,紫油桂3g(沖服),細辛10g ,豬苓15g,澤瀉20g
結果:以上方進退繼服藥5周,口干燥、乏力、脘腹脹等癥狀基本緩解,臨床效果滿意。
體會:
口干一證,治療多以陰虛津虧、瘀濕化燥論之,而本案例病因為脾腎陽虛,蒸騰運化失司,氣不化津,津液停聚不能輸布發所致。
《素問·逆調論》“腎者水藏,主津液”,人身行水之權,全在于腎。腎之氣化失司,水停不布,機體失潤,故見口眼干燥?!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附子、肉桂、干姜、細辛急以“潤之”,方中四逆四君補先天命門真火、健運脾陽,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布津,重用炙甘草厚土伏火,使火歸位,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化氣、生津止燥之效。
關于燥的病機, 清代尤在涇曾總結說 : “蓋陰凝之 枯燥, 與陰竭之枯燥, 霄壤懸殊, 萬一誤投, 死生立判, 不可不細審也?!?其將產生內燥的病機分為 “陰凝” 和“陰竭” 兩類,后者即普通的“燥” , 乃體內津液的絕對 不足 。“腎苦燥” 之“燥” 屬前者, 由陽虛或陰寒凝結, 使氣化無力, 津液停聚而不能輸布, 使某些部位津液相 對不足, 導致燥象。
筆者簡介
李東海,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崇尚仲景醫學,臨證六經辨證與路老、李可老學術結合,善運用經方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做經方一代傳人。
純中醫治療優勢病種:脾胃病,腎病,眩暈,失眠,焦慮、抑郁證,哮喘,痹癥,帶狀皰疹、月經病,不孕不育,腫瘤放化療后的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