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學習《傷寒論》第23條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外感風寒表。八九日沒好,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是正勝邪弱的表現。不嘔吐,大小便正常,發(fā)作有時發(fā)作次數也少了,一日二三次。
太陽傷寒,中風,脈是浮緊,浮緩的邪氣在表的脈象,如今脈卻微弱不浮。說明了邪弱將盡,從癥狀表現與脈象是要好的現象。
脈微而惡寒者。
陽虛體寒的人也怕冷,陽虛面色灰暗或白。
患者卻面有熱,色紅不同往常,身體發(fā)癢,說明表邪不解。
正氣虛弱充力與邪相爭惡寒無熱,正邪相爭日久,兩敗俱傷,不能發(fā)汗,瀉下,催吐的傷正之法。
不汗,不下,不吐,邪氣怎么出呀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湯扶正,麻黃湯解表去邪,各用半量小汗不傷正。
桂枝湯不是也可解表嗎,干嘛加麻黃湯呢,只惡寒,不得小汗出,說明了是惡寒無汗的傷寒,用麻黃湯,可是正氣虛不能汗呀,所以加桂枝湯減半小汗扶正去邪。
這里太陽表證提到身癢,身癢也是有表邪的一種現象,無論是無惡風寒,發(fā)熱的太陽表證癥狀,身癢可作表邪的臨床診斷參考依據。
第24條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無效,反而出現煩,心煩。
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我用的是麻黃湯,患者惡寒無汗,典型的傷寒證,用麻黃湯無汗出不解反煩躁,這是藥力不夠,無力發(fā)汗,辛溫之氣本是解表而出,因力不夠打不開反回體內了產生了煩。
這里服桂枝湯無效反煩,經刺風池,風腑,再服桂枝而愈,這是太陽中風證無疑。證方對應為何無效,一是藥力不夠,二是太陽膀胱經邪重。風為陽邪易入陽位,頭,督脈,是諸氣之首,是陽氣上通下達之脈道,是太陽經經行之路,風池,風腑正好在此,二穴位是風的出入口,易受風邪,刺此打開出路,
風池,風腑是風的池腑,刺風泄,風腑等同于開了閘門,風之邪氣因此而出,再服桂枝湯一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