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十四講 太陽傷寒與麻黃湯的適應證
太陽病的第二個類型:太陽傷寒。
太陽傷寒表實證,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傷寒證的基本病機是寒邪閉表、衛閉營郁。
太陽傷寒臨床表現和具體治療用方:
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寫了8個癥狀,后世醫家把它叫做“麻黃八證”。這8個癥狀,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的話,實際上只有三組。
第一組是發熱、惡寒,這是表證的共同特征。
第3條,第35條,都談到了太陽傷寒表實證,有發熱惡寒這樣的特征。
對于太陽傷寒表實證來說,惡寒這個特征最先出現,而且怕冷最重,第3條才說“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
因為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陽氣被傷,溫煦失司,所以惡寒最先出現而且比較重。
太陽傷寒表實證最先出現的癥狀就是特別明顯的怕冷。
太陽傷寒證發熱的病機是寒邪閉表以后,陽氣郁積到一定程度,寒閉陽郁,才見發熱。所以發熱這個證候是后出現,第3條才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有的病人看病的時候,已經有發熱了,有的病人找看病的時候,還沒有出現發熱。
陽氣郁積的程度要達到發熱這樣的癥狀需要一定的時間。
平素陽氣比較旺盛的,體質比較壯實的,陽氣抗邪的反應能力好,所以郁積的比較快,可能發熱就出現得比較早;平素陽氣稍稍不足一些的,抗邪的反應能力差一些的,可能發熱出現得比較晚。
對于太陽傷寒表實證來說,發熱畢竟是表證,盡管發熱的出現有遲有早,最終都會出現發熱的,如果自始自終不會出現發熱的話,那就不診斷為太陽傷寒,而可以考慮為少陰傷寒了。當然對于少陰傷寒來說,它的脈絕對不是浮的,而應當是沉的,這是第一組癥狀,是發熱惡寒。
第二組癥狀,是諸痛。
第3條說是體痛,第35條就說得更明確一些,“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包括了全身肌肉的、全身關節的,也包括了太陽經循行部位的頭項部和腰部。
這么多疼痛,主要是和寒邪有關,因為寒主收引,寒主痛,寒傷肌表以后,使肌膚氣血澀滯,筋脈拘攣。氣血澀滯,不通則痛,筋脈拘攣,也會疼痛,因此出現了從肌肉到骨節到太陽經循行部位的這么多疼痛的癥狀。所以全身的疼痛,也是太陽傷寒表實證的一組特征性的癥狀。
太陽中風證“自汗出”的病機,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而太陽傷寒證“身疼痛”的癥狀,也是必須要掌握的。
在《傷寒論》中,治療身疼痛為主證的方子,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新加湯,一個是麻黃湯,還有一個是少陰病篇的附子湯。
新加湯所治療的身疼痛,是氣血不足、肌膚失養;
麻黃湯所治療的身疼痛,是寒邪閉表,使肌膚的氣血澀滯、筋脈拘攣
麻黃八證的第三組癥狀是無汗而喘,無汗是寒邪在表、腠理閉塞的一種表現。
太陽陽氣的功能,第一個是溫煦肌表,第二個是管理汗孔開闔、調節體溫,
外來的邪氣傷了太陽的陽氣之后,如果汗孔開而不闔的,那就是自汗出,那就是太陽中風證;外來的邪氣傷了肌表以后,如果汗孔闔而不開、腠理閉塞、汗孔閉郁,那就是太陽傷寒,因此就出現了無汗。
無汗是寒邪閉表、腠理閉塞所造成的。由于無汗表閉,就導致了肺氣不能宣發、肺氣不能肅降。
舉例:生產指甲油工廠的工人開玩笑,就把指甲油給另外一個伙伴抺滿了全身,沒想到那個伙伴就窒息而死。他對指甲油并不是因為過敏而引起的呼吸功能的衰竭,是指甲油那個東西把全身的汗孔堵死了,使皮膚的呼吸功能喪失了,才導致窒息而死。
當寒邪閉表,人的毛孔閉塞的時候,必然也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的失調,肺氣就上逆而作喘。無汗而喘,因為無汗而導致的喘,也就是說無汗是喘的原因,喘是無汗的結果。在治療這種喘的時候,發汗開腠理,是治療這種喘的關鍵。
小結:
第一組是表證共同的特征,惡寒、發熱;第二組是諸多的疼痛的臨床表現,這提示了寒邪在表的特征;第三組癥狀是無汗而喘。
得出一個辨證的結論是寒邪閉表、衛閉營郁。
既然是寒邪閉表,我們就應當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因為有無汗而喘這樣的臨床表現,發汗散寒,宣肺平喘,這就是麻黃湯的治法。
舉例:
江西有一個礦區,流感流行,江西中醫學院的兩個老畢業生先用西藥抗感冒藥沒有效果,用銀翹散、桑菊飲,用完了之后這些病人的癥狀都加重,也沒有效果。
惡寒、發熱、全身疼痛、鼻流清鼻涕,可是在南方江西咱們這個地方能用麻黃湯嗎?
他開了一付麻黃湯,煮完了之后給他老婆吃,他老婆正發著高燒。
麻黃用了10克,桂枝用了10克,甘草用了5克,杏仁用了9克左右,他老婆吃完一付,汗出熱退,脈靜身涼,全身不疼了。
整個礦區這次得流感的人相當相當多,全吃麻黃湯,很快這個流感就得到了控制。
在黑龍江,麻黃湯用的機會有很多。比方說小兒肺炎,氣溫很低,小兒肺炎特別多,死于小兒肺炎的也是很多,在中醫診所,我們常常及早治療、截斷病程,使這個病不進一步發展了。
肺炎的早期,先有寒戰,后有高熱,然后無汗而喘,這正是麻黃湯證,所以一用麻黃湯,汗一出就行了。
用麻黃湯,麻黃對小孩最少都用15克,麻黃15克,桂枝10克,甘草5到6克,杏仁10克,這是最少最少的,兒童用量,至于成年人,20克30克都用過。
麻黃湯的用量和服法:
臨床上典型的太陽傷寒表實證還是存在的,要遇到這種證候,就用麻黃湯,沒有問題。至于用量問題,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根據這個人的具體體質,應當把握一個要點,麻黃,《傷寒論》原文說是三兩,桂枝是二兩,甘草是一兩,杏仁是70粒,麻黃、桂枝、甘草的劑量比例是3:2:1,大體把握這樣一個比例就行了。
麻桂的量相等,但是麻黃和甘草的量不能倒過來,如果把麻黃、桂枝、甘草的劑量比例改成 1:2:3,那就發不了汗。
杏仁70粒去皮尖大概是28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
以前用新采的麻黃,辛溫燥烈之性比較強烈,所以要先煮,去上沫,減少辛溫燥烈的副作用,因為辛溫燥烈太盛的話,容易動陽氣,吃完了心率容易快,容易心慌心跳。
“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把其它的藥再放進去,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一次只吃八合,漢代的一合等于20毫升,漢代的一升等于200毫升,一次吃八合的話就是160毫升,和我們今天喝藥的量是差不多的。
“覆取微似汗”:覆就是蓋被子,盡管麻黃湯,是個純辛溫的發汗的方劑,但是在發汗的要求上,還是要發小汗、發微汗。
“不須啜粥”:因為麻黃湯發汗力比較強,所以不需要配合喝熱稀粥。
“余如桂枝法將息”:剩下的,就像桂枝湯方后所要求的那樣進行調養,甚至包括飲食的禁忌和護理。
麻黃湯的適應證,第一個是治療太陽傷寒表實證:
第51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第52條,“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要用麻黃湯的話,辨證是太陽傷寒表實證。
要決定用麻黃湯的話,脈一定是浮的,脈不浮,不能用麻黃湯,這兩條的意思就是這樣。
強調了要用麻黃湯必須脈浮,因為脈浮提示了正氣能夠抗邪于表,氣血能夠浮盛于外,提示了里氣不虛。
因為太陽傷寒表實證本身有發熱,發熱心率就快,所以本身脈是快的,所以浮數,這個“數”不是里有熱的“數”,而是病本身有發熱,脈快點沒有關系,只要是太陽傷寒表實證,脈浮的就可以用麻黃湯。
51條52條就強調了脈浮,實際上第37條也強調了要用麻黃湯的話,脈也一定是浮的。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滿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的自然病程是7天,“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有一些情況比較特殊,也有一些人,由于體質因素,比較例外。
這一條就是,仲景看到的這個病人,一個太陽病,10天已經過去了,病將要自己好了,臨床表現是脈浮細而嗜臥。
太陽傷寒表實證,脈是浮緊的,現在由緊而變細,提示了邪氣退,這是個動態觀察的脈象,由緊而變細,由大而變小,細者小也,細脈是一種小脈,這提示了邪氣退。
《黃帝內經》關于脈象曾經有這樣的兩句話,說“大則病進,小則平”,是說在一個病的發展過程中,脈由大而變小,由浮緊,變得沒那么緊了,這提示了邪氣衰退。
舉例:
有一個腫瘤晚期的病人,脈很有力量,我說,這么有力量的脈,能死人嗎?我說恐怕沒什么事吧,你們都回去吧。這是我頭一天晚上我看的。第二天一大早,我的電話就響了,那個家屬打來電話說,郝大夫,我們那個病人剛才死了。突然意識到這就是“大則病進”。本來他是一個腫瘤晚期的病人,極度消瘦,脈象應當很弱,可是他的脈很有力量,提示了邪氣盛。
一個老師老覺得特別特別的累,五月份,她的脈,又大又有力,還快。沒有血壓高吧?沒有糖尿病,沒有甲狀腺機能有亢進, 3月份剛做了體檢,沒有任何問題。 暑假回來,這位老師住院了,是肝癌。一下就想到,5月份摸她的脈為什么那么大,這種大脈已經提示了她體內有一種代謝旺盛的病灶,后來這個老師很快地就去世了。
外地的一個同學,躺在床上,就覺得心臟咚咚地跳,體內就好像有一個代謝旺盛的病灶在活動,感覺很累。我說還有什么不舒服?原來我很胖,現在瘦了,體重兩個月掉了10公斤,20斤,查的結果也是肝癌。
在這里脈由浮緊,浮而有力,變得浮細了,這倒是一件好事,這提示了邪氣退。
“嗜臥”
沒有那種煩熱,只不過大邪已退,所以病人就躺在那里安靜的休息,這提示了“外已解也”,表邪已經解除了。
“設胸滿脅痛者”
如果太陽病過了10多天以后,出現了胸悶脅痛,胸脅是少陽經所過的部位,提示邪已經傳入少陽,胸滿脅痛是少陽經受邪、少陽經氣不利的表現,有是證就用是方,就用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過了10多天,脈仍然只是浮緊的,“但浮”是浮緊的,說明證候沒有變,盡管病程時間比較長了,“有是證就用是方”,仍然用麻黃湯。
小結:
51、52、和37條,所強調的是,要用麻黃湯的話,在麻黃湯這些主證都具備的前提下,一定是脈浮的,可以是浮數,這是麻黃湯的第一個適應證。
麻黃湯的第二個適應證,是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第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太陽病,太陽傷寒表實證,以方測證,用了麻黃湯。這個陽明病,有的注家說,是陽明里實證,如果太陽表證兼有陽明里熱,兼有陽明里實,按照慣例,張仲景是用麻黃湯還是用桂枝湯:
在講桂枝湯適應證的時候,曾經提到,表證兼有里熱,表證兼有里實的,不管這個表證是有汗還是無汗,在解表的時候要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
麻黃湯是個純辛溫的發汗方子,在發汗的過程中,容易傷津液,容易助里熱,容易促進里燥實的形成,所以太陽兼里熱兼里實,要發汗的話,仲景是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
這一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仲景卻用了麻黃湯,提示這個陽明病,不是里熱,不是里實。
ho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