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年
0
3
月
2
8
日
Bo Ya Cha She
2022-3-28 博雅茶社
摩刻昭陵六駿拓品欣賞
金石碑拓|相聚博雅
位于陜西禮泉的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其北邊祭壇的東西兩側安置有六塊青石雕刻的駿馬,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駿”。“昭陵六駿”是唐太宗在唐朝開國重大戰役中先后騎過的六匹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了紀念這六匹戰馬,唐太宗親撰贊詩,由書法家歐陽詢書丹,畫家閻立本起稿,工藝家閻立德鐫刻,完工后列置于陵前。昭陵六駿集“詩、書、畫、工”于一體,是我國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拳毛騧”、“颯露紫”在1914年被打碎盜運出國,現流落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駿也曾被打碎裝箱,但在盜運時截獲,幸免于難,現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什伐赤:赤色駿馬,波斯所贈。列于祭壇東側末位。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所乘。詩贊:“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什伐赤”馬尾揚起,奮蹄如飛,帶箭飛奔,沖鋒陷陣。戰死沙場,凱旋而歸。
昭陵六駿
青騅:蒼白雜色,頂級寶馬。列于祭壇東側三駿中間。平定竇建德時所乘。詩贊:“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武德三年七月至次年五月李世民和竇建德在洛陽武牢關交戰時的坐騎,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青騅”前中一箭,后中四箭,疾馳如電,迅猛異常,飛奔陷陣,征戰勝利。
昭陵六駿
特勒驃:毛黃嘴白,突厥所贈。平定宋金剛時所乘。列于祭壇東側首位。詩贊:“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體形健壯,徐步向前,雙耳豎起,目光有神;腹小腿長,汗血寶馬。
昭陵六駿
颯露紫:毛色紫紅,飛奔如燕。平定王世充時所乘。列于祭壇西側三駿之首位。詩贊:“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唐武德三年(620),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中,颯露紫受了箭傷,圖面表現的是李世民手下丘行恭為颯露紫拔箭療傷的情形。中箭后的“颯露紫”低首偎人,眼神低沉,臀部稍微后坐,前腿挺立、后腿向后彎傾,略顯無力,劇烈的疼痛使其全身顫栗;丘行恭卷須,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袍,頭戴兜鍪(móu),腰佩刀及箭囊,右手拔箭,左手撫摸著御馬,深摯疼愛之情溢于言表;圖面刻劃得栩栩如生。
昭陵六駿
白蹄烏:毛色純黑,四蹄俱白。平定薛仁杲時所乘。列于祭壇西側三駿之末位。詩贊:“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是武德元年九月至十一月間,李世民與薛仁杲在淺水原(今陜西長武縣東北)作戰時的坐騎,“白蹄烏”昂首怒目,四蹄騰空如飛,鬃鬣迎風,逐風奔馳無懼。
昭陵六駿
拳毛騧:黃馬黑喙,毛卷旋紋。平定劉黑闥時所乘。列于祭壇西側三駿之中間。詩贊:“月精按轡,天馬橫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與劉黑闥在沼水作戰時所乘的一匹戰馬,“拳毛騧”矯健善走,蹄大快程,前中六箭,背中三箭,說明了戰爭的激烈。
昭陵六駿
此拓片根據昭陵六駿原石摹刻拓制而成。拓品根據視覺投影和光線的明暗變化,采用濃淡不同的墨色,把浮雕上流暢的線條、精致圓潤的刀工及清晰可見的鬃毛韁繩等細節,變平面拓為立體拓的工藝表現出來。技法嫻熟,細節處理得當,還原度極高,層次感極強,表現非常的和諧有條理。
傳拓技藝的精湛表現,可以看到昭陵六駿姿態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造型栩栩如生。這樣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絕,而且還寓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也從中顯示了我國古代藝術的輝煌成就。這種傳拓之法,對古代傳統立體雕刻作品進行了平面定格復制,對于保存、交流和傳承歷代文物都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
據拓品技法表現及傳拓內容疑為李月溪所作。李月溪,字士恒,清末陜西長安人。生員出身,酷愛收藏金石碑刻,精通繪畫,不求仕進,曾以摹拓青銅器和碑石為生,他所摹拓六駿拓品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