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假設的技術模型,美是由邏輯事物形式的狀態創建的抽象事物的存在形式。這是一個采用嵌入式的方式創建的疊加事物,一個具體的美事物又是規模更大的美事物的構成材料。由于大的美事物與小的子美事物占用了相同位置并與之共存,所以不同的人觀察到的美事物的存在形式是不同的。
由于人們習慣了采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從形式上認知客觀存在的事物,并沒有從創建事物的內在技術原理上認知事物,所以人們基本上都認為美的定義是美學中最難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研究美學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蘇格拉底的口總結到“美是難的”。
據網上資料介紹,盡管十八世紀歐洲興起了“實驗美學”熱,意圖從具體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質,從而給出美的定義。然而實驗美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圖形和聲音,所得結論不具普遍性。至于“美是生活”,“美是人的對象化”等定義,則犯了把具有交叉關系概念的交集概念,等同于了具有交叉關系概念中的某個概念的錯誤。
作為一種假設的以產品形式存在的技術模型,決定美事物本質的是事物的結構以及結構通道內儲存的能量類型及數量。這是一個能夠完全數字化的計算模型,盡管可以唯一的定義美,但是這種模式并沒有獲得現代科學的論證,只是一個猜測性的假設模型,不過人們可以采用這個模型來認知美事物,并且與傳統的美學方法進行比較。
1、美是什么
盡管美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但是在人類的認知世界里,美的概念并沒有形成統一、明確的定義。雖然人們都能感受到美,并且能夠識別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么是美”的問題時,答案卻千差萬別。總結前人的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下列幾種:美是形式的和諧(古典主義);美是上帝的屬性(新柏拉圖派);美是完善(理性主義);美是愉快(經驗主義);美是關系(啟蒙主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德國古典美學);美是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等等。
從網上資料來看,人們基本上是在不同的領域里封閉地研究美這個概念。
比如在哲學領域里,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刺激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是人們通過反思和尋找美感產生的原因,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彰顯、界定和抽取出來的有別于“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而在學科領域里,美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人類關于美的本質、定義、感覺、形態及審美等問題的認識、判斷、應用的過程是美學。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兩個最主要形態。生活美又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來自網上的一種觀點認為,當我們借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勞動二重性的分析方法對美的事物進行抽象時,所有的、紛繁復雜的美的事物的共性就顯現了出來,這就是,美的意義就在于它是表達人的勞動的成功的一面而不是失敗的一面,當人的勞動在具體的意義上完成了某些必然性的動作、在抽象的意義上呈現為人面向勞動對象時人的自由自在性的張揚時,此時,與這一勞動過程有關的一切事物——包括那些看似遠離勞動過程的月亮等自然界(自然美的根源)就是美。循著這一本質去看待林黛玉細膩的酥手和焦大粗糙的手掌,它們在他們的勞動圈子里都被認為是美麗的,兩者的美是不能置換的,因為他們的勞動是無法互換的。
不過作為一種假設的物理學領域的技術模型,美是采用遞歸的技術形式創建的不同類型空間層級里的邏輯事物共同構成的疊加事物,也就是說,在同一個空間位置,人們看到的具體事物,其實是不同類型空間里不同尺度的事物形成的疊加事物。所以在學科領域里,專家們通過對大量現象地研究探索發現,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美不能夠離開具體事物單獨存在。美存在于個別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所以從技術原理上看,美是由具體事物構成的更高類型空間層級里的邏輯事物。中國古人把這類事物稱為無形事物。比如《莊子·外篇·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大美就是類型層級最高的空間里的存在事物,屬于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無形事物。莊子認為大美來自天地,圣人依據原生的天地之美而獲得萬物的運行規律,也就是說,圣人會依據“美本身”的技術原理來推測萬物存在的技術原理。
同樣,西方的柏拉圖認為: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體事物所以美的原因。
按照網上的資料,柏拉圖所謂的理念,是指具體事物具有的規定、性能和組成部分,是指人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個別具體事物中區分、界定、彰顯和抽象出來的,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組成部分和冠名的抽象事物。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美是美的具體事物所包含的抽象事物。
2、中國古人對美的理解
似乎從上古時代開始,中國古人就認為宇宙萬物都是依據天道而生存發展的。所以《易經·觀卦》里說:“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由于中國古人從創建文明的源頭上開始就認為人類的一切成果都是在天道的作用下產生的,因此在神話故事里,漢字也是倉頡依據天道的規則創建出來的。所以《淮南子·本經訓》描述說:“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代高誘注:“蒼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見取豪(毫)作筆,害及其軀,故夜哭。”
盡管神話故事里的場景沒有獲得現代科學的論證,但是人們可以采用現代科學的形式創建假設的技術模型,然后采用證偽和證實的方法進行論證:1)宇宙是一個邏輯世界,萬物是采用客觀存在的邏輯規則創建的虛無邏輯體;2)中國古人把客觀存在的邏輯規則稱為天道,把由人們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稱為人道;3)在中國古人造的字里,儲存了天道信息,所以出現了鬼夜哭的情形。
盡管大多數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很難接受宇宙萬物是虛無邏輯體的觀點,不過利用猜測的形式創建這個假設性技術模型的目的只是為了尋找上古時代的人的行為活動里的科學性。比如倉頡造字的技術原理是什么,上古時代的祝由術創建符號形式的知識產品和身體疾病之間關系的技術原理是什么,等等。
事實上,由于年代久遠,現代的人很難理解上古時代的古人的行為活動。比如古人的祝由術,現在的人就認為屬于封建迷信活動,是完全違背了科學精神的行為活動。不過據網上資料介紹,祝由之術存在已久,幾可遠溯上古。《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一》:“上古神醫,以菅為席,以芻為狗。人有疾求醫,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黃帝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
按照這個假設的技術模型,盡管人類社會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變化,但是社會模型里內在的技術原理是恒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幾千年前的模型里的技術原理和現在的模型里的技術原理是相同的,變化的是所創建事物的外在的表現形式。不過上古時代的中國古人似乎知道這個基本規律,所以就按照這個規律創造漢字。并且把漢字本身攜帶的邏輯規則稱為人道,把人道來源的邏輯規則稱為天道。
盡管不知道倉頡造字的細節場景,但是按照現在的環境場景推測,似乎從上古時代開始,中國古人就對事物的美有技術原理上的本質認識,認為美是采用不同層級的能量疊加后形成的事物,并且采用符號的形式進行了描述。
在中國古人看來,羊肉味道鮮美,是最好的能量存在形式,如果在結構形成的空間里儲存了這種能量,那么這種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美。柏拉圖把這個美稱為美本身,指美的本質或本源;統攝一切美的事物的量高的美,真正的美,即美的理念。它可以獨立存在,不依賴于具體的美的事物;它具有能使任何一件事物成為美的品質;美的事物表現和分享了美本身才成其為美的;它在時間上或邏輯上先于美的事物,是永恒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
倘若“美本身”描述的是事物里存儲的能量狀態的存在形式,那么“丑”就是與“美”對立的能量狀態的存在形式。所以在如甲骨文中的“丑”字像手指鉤曲用力揪東西的形狀。按照力學原理,這是一種從結構形態內向外釋放能量的力學狀態。對于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來說,內在能量向外釋放的狀態是可惡的存在形式。
3、邏輯世界里的美的技術原理
倘若宇宙是一個邏輯世界,美是宇宙里的存在事物,那么美本質上就是宇宙采用邏輯規則創建的邏輯體事物。也就是說,按照現代科學的標準,只要知道了美的技術原理以及創建美事物是技術方法,就可以知道美的本質。
盡管西方古人在大約2300年前左右提出的邏輯概念成為了現代科學里的基本概念,但是西方古人并沒有依據邏輯規則創建出基于邏輯規則的計算系統模型。相比之下,中國古人在上古時代就創建了基于邏輯規則的計算系統模型,只不過在創建具體的應用計算系統時使用了人腦里的物質計算裝置。這種情形導致了每個人創建的應用計算系統是不同的。
而西方古人提出的邏輯概念,直到300年前,才由萊布尼茨創建出對應的二進制算術體系。據網上資料介紹,該系統在1701以前已經形成,并于1701年初向巴黎皇家學會提交了一篇正式論文,即論述二進制的《數字科學新論》(Essay d'unne nouvelle Science des Nombres),但被婉言謝絕。而基于二進制系統的計算模型是1936年由英國數學家阿蘭?麥席森?圖靈提出的替代人們使用紙筆進行數學運算的抽象的數學運算形式。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了名字為'ENIAC'的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脫離了人腦的以物質形式存在的計算系統。
不過從網上的資料來看,人們并沒有因為計算機能力的快速發展而發現創建美的技術原理。一種可能的猜測或許是,當前的計算系統和美都是類型相同的邏輯世界里邏輯產品,屬于具體事物。
作為一種假設性的猜測,上古時代的中國古人創建的《連山易》計算系統模型,就是采用矛盾規律把物質空間和認知空間結合在一起創建的復合體計算模型。人們認知事物的技術原理就是在兩個不同類型的空間里創建來自同源的客觀事物的關聯關系。柏拉圖把存儲同源客觀事物的空間構成的世界稱為“理念世界”。
從技術形式上分析,上古時期的《連山易》計算系統模型就是現在的人們所說的網絡空間計算系統模型。網絡空間是由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構成的復合空間。
從中國古人造字的過程來看,古人是按照《連山易》計算模型來認知客觀事物的,并不是單純地依據認知空間里的邏輯事物認知客觀事物的,而是把物質空間和認知空間結合起來描述客觀事物。按照現代哲學的形式,就是同時采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形式認知客觀事物。
倘若參考上古時代的中國古人認知客觀事物的技術原理以及西方古人采用形而上學的方式探尋世界本源的模式,利用現代科學的形式在層級更高的認知疆域里創建關于事物來源的技術模型,或許就可以按照現代科學的形式從源頭上推演出創建美的技術原理。
美的技術本質是空間數字的存在形式。人們認識的美只是現實空間里的存在事物在個人認知空間里的存在形式。按照柏拉圖三個世界理論模型,人們認識的美屬于摹本的摹本,而作為母本的美本身則是理念世界里的存在事物。由于現實世界里人的身體本身就是理念世界里的摹本,所以通過身體感官獲得的信息在認知空間里創建的美并不是理念世界里的美本身。按照邏輯空間的封閉性原則,身體被封閉在現實世界的物質空間里,無法進入理念世界里的空間。
盡管在理念世界里的美是最和諧有效的空間數字存在形式,在空間傳遞的過程中會出現了信息能量的損耗,但是創建美事物的技術原理是不變的。無論在理念世界還是在現實世界或者藝術世界,具體事物的美都是通過事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現象。美的本質是結構形式以及結構形式形成的空間里儲存的能量的流動狀態。
正因為創建美的技術原理本身屬于復雜工程,所以對于人類來說,美的定義是美學中最難的問題。按照網上資料的描述,關于美的本質的研究,發展到今天,盡管尚無定論,但它已使美學與其他科學的研究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了,現代心理學、生理學、數學、信息論、系統論、社會學、經濟學、考古學等都在不斷給這一難題的解決提供新的途徑。
4、邏輯世界里的美的存在形式
盡管人們對美沒有統一明確的定義,但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里,人類已經發現了很多的可以解決人們生活狀態的場景。
對于邏輯世界里的存在事物來說,美是具體事物在場景里的存在形式所呈現的狀態創建的無形事物的存在形式,因此從技術上講,美是由不同層級的結構形式采用疊加態的模式創建的復合事物。從人類知識系統的發展過程來看,人們容易對邏輯類型和尺度層級比較簡單的空間里的物體進行相對明確的定義,但是很難對復雜空間里的事物進行明確的定義。比如說,采用遞歸方法創建的三層空間里的事物是什么,技術人員是很難給出明確的定義,因為在不同層級的空間里,盡管創建事物的技術本質原理沒有改變,但是存在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采用遞歸定義的方式創建邏輯世界里的萬物,假設f(0)=C,f(n)=f(n-1)+R,其中n是空間層級數,從1,2,3,...,N。R為每一層級空間的修正常數,可以是局部參數值,也可以是按照邏輯規則創建的用于該空間的全局參數值,比如在量子力學里描述空間里量子大小的普朗克常數h。很明顯,采用這種方式創建的事物盡管內在技術原理是相同的,但是事物外在的表現形式卻存在較大的差別。而屬于顯學類型的現代科學的研究對象基本上是客觀事物的表現形式的內在規律。
所以倘若宇宙是一個按照規則創建的邏輯世界,那么從創建事物的技術原理上分析,就很容易人們在網上所說的“美的定義是美學中最難的問題”的觀點了。按照網上的介紹,在人類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研究美學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蘇格拉底的口總結到“美是難的”。
對于宇宙邏輯世界來說,萬物的生存發展必須遵循恒定不變的自然規律。也就是說,對于人來說,尋找更好的產品滿足自身的需要以便維持自身產品狀態的正常運行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
由于在邏輯世界里,具體的邏輯事物就是美的存在形式,所以人作為宇宙世界里客觀存在的產品,探索美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自身的存在形式,從而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和生存發展狀態。
作為一種假設的理論模型,理念世界里的存在事物是美的,生存生活狀態是美好的,但是人作為在現實世界里創建的“摹本”產品,由于母本事物攜帶的美本身在空間傳遞的過程中出現了能量損耗現象,使得摹本事物的美存在了各種各樣的缺陷,這種缺陷導致了人類在生存生活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發現,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的藝術創造,具有保障和促進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能夠創造人類生存發展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能夠使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獲得精神自由,得到改造、完善和發展,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盡管現實世界屬于存在缺陷的“摹本世界”的觀點并沒有獲得現代科學的驗證,但是人類在長期不斷重復的生存發展過程里,在認知革命產生的技術的幫助下,從人類一代一代創建的知識產品里發現了很多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的現象。從人的存在目的來看,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最基本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的表現形式就是具體事物里的美存在形式。比如美學里研究的“變態美”,其技術原理就是利用具體事物的結構形式的改變,重點表現結構形式創建的空間里所儲存的某種類型能量的狀態所創建的形式。從創建美的技術原理來看,美不過是具體事物的形儲存的能量的狀態創建的無形事物,本身只是邏輯世界里客觀存在的邏輯體。不過在人類獨特的認知空間里,由于自由意志力的作用,人可以依據自己的目的修改美的認知產品的存在形式。
據網上資料顯示,有中國大陸學者對美的定義是,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反應的反應,即對美感的反應。網上資料說,這個定義,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滿足”這個美的本質,克服了以前許多美學家把美的屬性當作美,把美感當作美而引起的諸多問題。它可以合理解釋移情現象;可以解釋同一刺激在不同情況下對同一個人,在相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何以有千差萬別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很好地解決美學中的三大難題:變態美(以惡心為美)、自然美和音樂美。
5、進入理念世界的天梯
作為神話性質的假設的猜測模型,倘若宇宙真的是邏輯世界,理念世界和物質世界都是宇宙世界的構成成員。其中,理念世界里的事物是由理念邏輯體創建的,物質世界里的事物是由物質邏輯體創建的。那么參考人類知識庫里儲存的內容進行推測,人類的目的或許就是在物質世界里搭建一個通往理念世界的天梯。按照《圣經》里的描述,初始的人類就知道了利用物質產品的形式可以建造一座可以通天的塔,并且在這個目標的驅動下開始了行動,只是當時的人類并不知道神的世界屬于理念世界,人的世界屬于物質世界,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邏輯世界,創建事物的邏輯體單元也是完全不同的。直到23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才指出這兩個世界的邏輯存在形式的本質差別。
參考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所呈現的內在規律,似乎可以做出一個基于猜測的假設性的技術模型:人類社會是人類利用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創建的社會型產品,產品的形態呈現出金字塔結構形式,塔底結構上的科技文明層級最低,塔頂結構上的科技文明層級最高,這個采用科技文明層級創建的結構體系就是人類從“物質世界”通往“理念世界”的天梯。
顯然,這個天梯屬于無形事物,并不是《圣經》里的巴別塔可以實現的。所以《圣經》里描述說:
創11: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創11:5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創11:6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后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創11:7 我們下去,在那里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創11:8 于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從《圣經》里的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耶和華屬于很嚴謹的科學家,盡管能夠推測出人類的能力,但還是要通過實地考察進行證實,發現人類的科技文明確實幼稚和簡單。盡管把人民組織起來后形成了強大的力量,沒有做不成的事,但是由于科技文明層級沒有提高,所以永遠到達不了神的世界。因此破壞了人類造巴別塔的計劃,引導人類重新進入發展科技文明層級的正確道路。
盡管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還沒有得到現代科學的論證,不過按照上古時代中國古人造字的技術原理以及柏拉圖對美的來源和存在形式的哲學論證,不妨可以假設人類奮斗的目的就是搭建進入理念世界的天梯,獲得神世界的科技文明。盡管這種想法充滿了神話色彩,但是現代科學并不排斥這種假設模型的存在,只是需要人們采用證偽的形式否認這個模型存在邏輯合理性的證據,倘若結合了古人的理論和方法后,人們真的利用這個模型在新的認知疆域里創建出了解決人們生活生存問題的產品,也可以把人類的科技文明層級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所以,按照哲學家的觀點,美本身是現實世界里具體事物的美的來源,現實世界里具體事物的美是存在缺陷的,這些缺陷使得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為了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狀態,人們需要通過提高科技文明層級的形式來解決這些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由此可見,人們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就是讓相應的具體事物變得更美的過程,而這些過程只是人類目的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目的的本質是現象對應的科技文明層級。
或許人類未來的科技文明可以實現《未來簡史》的作者赫拉利所認為的場景,人類將在新世紀去追求那些過去千百年中被反復提及的目標——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不過習慣了追求動物自由屬性的人們還能象造巴別塔時那樣,把全天下的人都組織起來,共同搭建通往理念世界的天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