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1. 什么是思維
2. 思維如何影響行動
3. 思維是如何形成的
4. 富人思維與窮人思維
5. 如何形成富人思維
一、什么是思維
思維是人為了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大腦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信息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處理過程,是人類區別動物的最根本屬性。
二、 思維如何影響行為
行為產生的過程-六步
① 接觸信息。
這里的信息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
② 注意信息。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注意的信息也不一樣。人的精力有限,自動忽略了自己認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心理學中稱為內部偏好。
例如:從來沒買過耐克球鞋的我今天買了一雙耐克球鞋,然后發現街上穿耐克的人變多了。
③ 思考信息。
思維對信息的邏輯性、可信性、權威性的處理過程,使其以自己易懂的方式儲存在大腦內。
④ 接受信息。
思考過后,如果信息符合自己的邏輯和認知,人就會肯定其確定性并融入已有的思維體系,成為元信息的一部分。
⑤ 記住態度。
在面對新信息時,自己以已有的認知對待、處理后,個體對特定對象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傾向。
在情境不變的條件下,穩定的心理傾向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這時就需要改變態度。
⑥ 誘發行為。
面對新信息時,人為了獲得物質上的利益,避免物質上的損失、心理認知失調,對其做出的反應。
有如下概念圖:
每個人的行為由態度決定,且二者相互強化。
(《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中叫“因做而信”)
思維決定認知,認知決定態度,所以思維決定了態度。不同的人,面對外界同樣的信息,有著不同的行為,這就是思維差別引起的。
假如你現在面對兩個選擇:
A: 直接給你一百萬美元;
B: 你有一半的機會拿到一億美元,當然還有一半機會就什么都沒有;
你選哪個?
有人測試過,幾乎所有的窮人都選擇A。因為他們說“雖說有一半機會拿一億美元,但是有風險,萬一什么都拿不到呢?”
當然,幾乎所有的富人都選擇B。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有一半機會拿一億美元,機率很高了,我相信我能拿到。”
選擇A與選擇B的人,就有著不同的思維。
(我還聽說,還有極少數人選擇B后,五百萬美元將這個機會賣給了別人。當然這是后話了。)
三、不同的思維是如何形成的
① 出生環境塑造思維
一生下來人就具備思維能力且其塑造性極強,但極其簡單,就如反射弧。而周遭人的處事方式就像個模子,有意或無意地塑造著我們的思維。
② 所受教育重塑思維
沒讀書前,思維大多是家人給的;讀書后,思維大多是老師給的;工作后,思維大多是同事給的。
但老師和同事的影響遠遠不如家人,因為人腦為了停止思考,會以最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固定處理事情的模式。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的塑造性越來越弱。
但是仍然可塑,需要刻意練習。參考另外一篇文章《如何變得杰出》。
四、富人思維與窮人思維的差別
具體表現有:
① 對待金錢的方式
窮人省錢存錢;
富人賺錢投資;
② 對待時間的方式
窮人用時間換錢;
富人花錢買時間;
③ 面對挑戰的方式
窮人想這太難了,我做不到;
富人想這是個好機會,我該如何做好;
④ 面對概率全的方式
窮人傾向于拿到確定的東西,不要概率權;
富人每次選擇的時候都愿意根據成功的概率來下注;
⑤ 面對利益的方式
窮人重視眼前利益;
富人重視終身收益;
五、如何形成富人思維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導致的不同表現,那我們就可以從模仿開始。
像富人一樣行動,像富人一樣思考。
① 富人思維—賺錢投資
投資是富人的行為,那他們為什么掙錢后要投資呢。
這里要提到一個詞--“資產”。
資產是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作為資產。
比如:儲蓄,因它不能帶來經濟利益,所以不能作為資產。而升值的房子,可以作為資產。
如上圖,窮人將收入直接支出或存起來。富人將收入變成資產,然后用一部分收益去支出,再將另一部分收益投入資產。這是個正反饋,雪球會越滾越大。最后富人甚至不用工作,靠收益就能生活。
當然,窮人暴富,一定有個資產積累的過程。保持低支出,盡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資產。《窮爸爸富爸爸》中將資產叫做“下金蛋的鵝”,鵝越大下的金蛋就越大。
而哪只鵝會下金蛋,得有足夠的財商,才會判斷。
財商組成
1. 會計
財務知識或閱讀理解數字的能力。建立、管理自己的收益表和資產負債表。
2. 投資
將時間和錢投入自己的資產項。最基礎的資產是身體、頭腦。
3. 了解市場
了解市場供給與需求,找到會下金蛋的鵝。
4. 法律
按規則、法律進行“養鵝游戲”。
② 富人思維--花錢買時間
富人買的不是時間,買的是這段時間的中可產生收益的機會。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個經濟學的術語,用在企業經營上的意思是指企業利用一定的時間和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
用在個人身上就是指你如果不用這段時間做這件事,去做其它事可能帶來的收益。
考慮機會成本的話,也就意味著你還得判斷,假如這段時間省下來了,你用這段時間創造的價值是否高于你為節省這段時間所付出的成本。
例如:小明手機很卡了,想買新機。需要五千元,他的工資每月六千元。
假設新機的運行速度是舊機的2倍,他是否應該買呢?
他朋友說:
你現在每天用3小時手機,買了新手機你每天1.5小時就可以做完手頭的事。算你手機用2年。
一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250天
那么2年可節約的時數=2*250*1.5=750小時
每小時花費=6000/750=8元
每小時工資=6000/22/8=34.09元(每月工作22天,每天8小時為前提)
所以你應該買,新機可以為你省時間,也就是在幫忙你賺錢。
③ 富人思維--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面對機遇/災難,窮人思維專注于無法控制的,擔心萬一失去就一無所有了;
富人思維專注于自己能控制的,心想失敗了可以再來,一生成功一次就夠了。
例如:面對電商的競爭,實體店越來越難做。
④ 富人思維—重視概率權
上文的選擇題,說明了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對概率權的不同想法。
另外,補充個概念“沉沒成本”因為它會影響人對概率權的把握。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⑤ 富人思維—注重長期收益
故事:
有戶窮人家養了一只鵝,每天下一個蛋。
他發現這只鵝下了個金蛋,高興極了。拿著金蛋去消費了一番,好不快活。接下來的每一天他都得到了一顆金蛋。。。也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漸漸一顆金蛋不夠他花了。
于是某一天在花費了一顆金蛋后,他把鵝殺了,取出了鵝肚子里的金蛋。從此他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參考書籍《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窮爸爸富爸爸》
《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
《窮爸爸富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