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于我國河北省與周邊各省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河北省與山東省、河北省與河南省、河北省與遼寧省的區劃變遷等等。今天,我們聊聊河北省與內蒙古之間的區劃變遷。當年,河北省的4個縣、7個旗,合計11個縣級區劃,劃入了內蒙古管理。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河北省的基本情況。河北省是我國華北地區的省份,同時也是我國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糧食大省之一。按照2020年七普的數據,河北省總人口達到了7400多萬人,在全國各個省市中,排名第6位,僅次于粵、魯、豫、川、蘇等5個省份。2021年,河北省的GDP總量超過了4萬億,處于非常不錯的水平。
河北省北部的地形復雜,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在古代歷史上,河北北部與山西北部等地,被稱為燕云十六州。標準的兵家必爭之地,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騎兵的天然屏障。例如張家口、承德等地,都是易守難攻之地。中部、南部則是以平原為主,遼闊的華北大平原基本上就在河北省境內。河北省糧食產量高、品種多,屬于我國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
河北各地普遍尚武,在古代歷史上,屬于中原王朝募兵的主要地區。因此,出現了“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的說法。目前,河北省總計下轄了11個地級市,包括了石家莊市、保定市、滄州市、邯鄲市等等。其實,省會城市在石家莊市。此外,石家莊市也是河北省下轄人口最多的城市。
接下來,我們聊聊內蒙古自治區的各種特色區劃,在內蒙古的部分區域中,盟對標了內陸各省的地級市,旗對標了內陸各省的縣、縣級市和區,蘇木對標了內陸各省的鄉鎮和街道,嘎查對標了內陸各省的村莊。內蒙古是我國各個省級區劃中跨度最大的,從東北地區一直延伸到了西北地區。
由于跨度太大,各地人們的口音、風俗習慣等各方面區別非常大。例如內蒙古東部的幾個地級市、盟,在各個方面非常接近東北,辦事、上學基本上都會選擇沈陽或者長春、哈爾濱。西部的地級市和盟,非常接近隴右、陜北,上學、辦事基本上選擇蘭州、銀川、西安等幾個城市。
眾所周知,我國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我國內陸各省的基本區劃,歷經了元明清三朝的不斷完善和調整,截至清朝統治中期,內陸各省的區劃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清朝把全國劃分為18個省,出現了內陸18行省的說法。同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清朝在東北、西北、內蒙古等地,并沒有組建行省制度,而且設立了各個鎮守將軍,由鎮守將軍們管理各地。
在內蒙古地區,1691年的多倫會盟以后,清朝在內蒙古各地確立了盟旗制度,組建了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同一時期的直隸省,下轄了12個府、6個直隸州。分別是:順天府、保定府、天津府、正定府、大名府、順德府、廣平府、河間府、承德府、朝陽府、宣化府、永平府、遵化州、易州、冀州、趙州、深州、定州。
其中,承德府的管理范圍非常大,但是人口稀少。截至清朝光緒皇帝在位時期,直隸省的承德府,下轄了1個散州、5個縣,分別是:平泉州、灤平縣、豐寧縣、建昌縣、朝陽縣、赤峰縣。與此同時,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各地的管理,內蒙古東二盟的16個旗,劃入了直隸省承德府管理。
分別是: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敖漢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奈曼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魯特左旗、扎魯特右旗、阿魯科爾沁旗、克什克騰旗、喀爾喀左翼旗,此外還有西勒圖庫倫喇嘛一旗。換而言之,在清朝統治的后期,內蒙古東部的合計17個旗,隸屬于直隸省承德府管理。
因為在清朝統治的后期,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清法戰爭、甲午戰爭。西方列強開始染指清朝北部疆域,整個北方一線告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各地、東北各地的管理,清朝開始進行各方面的辦法。首先,鼓勵中原各省的百姓,前往內蒙古各地或者東北各地移民。當時,中原各省發生了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
其次,清朝開始組建一些新的省份,例如1908年,清朝組建了東北三省。但是在內蒙古地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清朝并沒有組建行省。1912年,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復雜時期。由于軍閥之間的相互進攻,對各地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為了加強對塞北各地的管理,我國組建了熱河特別區、察哈爾特別區等幾個特別區。
特別區的情況很有意思,并不屬于省份,但兼顧了管理部分地方區劃的職能。熱河特別區組建以后,管理了現在的承德、朝陽、赤峰、阜新等地。1928年,為了加強對塞北各省的管理,同時,起到戰略緩沖作用。當時的政權,組建了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同一年,直隸省更名為河北省。熱河省組建以后,省會設立在承德市。
不得不說,塞北四省的駐軍,確實起到了很大的戰略緩沖作用。在30年代前期,陸續爆發了熱河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等等。截止1949年,熱河省下轄了2個市、16個縣、4個旗,總人口600多萬。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后重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階段。
進入新的階段以后,隨著我國外部環境的變化,塞北四省的戰略防御作用,已經大大降低。同時,塞北四省人口數、經濟薄弱等問題非常明顯。過于復雜的區劃,并不利于經濟建設。因此,從1952年開始,察哈爾省、綏遠省等幾個省份,開始被陸續撤銷。
1955年,熱河省被撤銷以后,原來的管理區劃一分為三。赤峰等地劃入了內蒙古管理,朝陽、阜新等地劃入了遼寧省管理,承德等地劃入了河北省管理。清朝后期,直隸省承德府的管理范圍中,歷經熱河特別區、熱河省等幾個時期的區劃變遷,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寧城縣、赤峰縣、烏丹縣、林西縣等7個旗、4個縣,合計11個縣級區劃,陸續劃入了內蒙古管理。
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是一次性劃入的。這些旗、縣劃入了內蒙古管理以后,都劃入了昭烏達盟管理。進入8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1983年,昭烏達盟被撤銷,組建了赤峰地級市。不得不說,這段歷史反映了我國在邊疆建設方面的滄桑巨變。
關于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