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看起來就是一張十分普通的裸體照片,與普通的裸體照片沒有什么兩樣。可了解到照片的主角,就是著名的朋克教主帕蒂·史密斯,就會讓人肅然起敬。
帕蒂·史密斯(1946— ),是美國著名的女詩人、歌手、表演藝術家,著有《七號天堂》《馬群》《復活節》《牛仔嘴》等多部詩集及劇作。
1960年代末,開始詩歌創作,到1970年代,其詩歌創作達到黃金期。
史密斯曾以現場配樂誦詩初露鋒芒,她參與1970年代美國搖滾樂的“第二次復興”。難得的是她首開女性,融合搖滾與詩歌之先河,在美國當代文藝圈,享有極高的聲譽。
帕蒂·史密斯常與朋克、搖滾詩歌等字眼關聯在一起,因此被人們稱為朋克教母。
1970年代前后,朋克運動是興起于英、美的青年文化運動。
朋克運動,主要表現形式,就是以“三分鐘、三和弦”為顯著特征的朋克搖滾音樂。
它不講究音樂技巧,注重的就是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銳立場。
簡單地說,就是“用簡陋的音樂,把他們露骨的叛逆行為,提升到了哲學層面,在主觀能動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論下,創造了一種扭曲的責任感和邊緣文化現象”。
臺灣作家馬世芳評價帕蒂·史密斯說:“她骨子里始終是一個詩人。搖滾于她,最重要的意義,便是詩的載體。”
了解了帕蒂·史密斯這些不平凡的經歷,再來看看這張照片,就會真正的感覺到這張照片的與眾不同。
這張照片,是她當時的男朋友梅普爾索普,為她拍攝的。
癡迷于美麗,是梅普爾索普攝影的核心思想。
梅普爾索普的照片,優雅而透徹,主題具有顛覆性。
梅普爾索普保持:純凈、細致的構圖及圣潔的黑白簡色。
梅普爾索普拍攝帕蒂·史密斯裸體,就像是在拍攝一朵蘭花。
這張照片,一排排暖氣管道和一根根窗子的門框,就像是縱橫擺放的兩張五線譜,而帕蒂·史密斯就是這兩張五線譜上唯一的音符。
1946年,梅普爾索普出生于一個保守的天主教家庭。
少時,梅普爾索普在普拉特學院學習繪畫、素描和雕塑。
后來,他搬到紐約市,在那里他遇到了對他的藝術生涯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帕蒂·史密斯。
從此,他們成了一對不循規蹈矩的鴛鴦。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了當時紐約非主流的場景:就是雌雄同體的性感。
梅普爾索普支持帕蒂·史密斯對音樂的追求,帕蒂·史密斯也支持梅普爾索普的攝影。
他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著對傳統思想的反叛。
他們雙雙在各自的藝術領域,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造詣。
?梅普爾索普的人體攝影作品,跨越了性別,展現人體的力量和肢體本身的美。
他說:“我的重點是超越主題,至少是以某種方式,使周圍的構圖和光影照明,達到一定的完美點,那就是我想達成的結果。
無論是裸體還是一朵花,我都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它,那就是以我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眼睛。”
?梅普爾索普的作品,揭示出肉體的卑微和超然、心靈的痛苦和狂喜。
1989年,?梅普爾索普死于艾滋病并發癥,那年他才43歲。
隨后,帕蒂·史密斯在《作家之歌》中,發自內心地呼喚道:“萬歲,萬歲,與其去死,不如寫作。”
可以說,帕蒂·史密斯用藝術表現叛逆行為的思想,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