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說:“你一天收入100元,有人罵你,你很生氣;你一天收入1000元,有人罵你,你會不屑;你一天收入10000元,有人罵你,你會毫不在意,甚至同情罵你的人?!?br>
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態度和表現,不是因為身邊的環境變了,而是自己的心態和格局大了。
一個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內心的不滿意活著欲望太多而得不到實現,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滿意,不會覺得生活對我們有所虧欠,就會寬容理解身邊的一切。
當一個人經歷的事情多了,有了豐富的閱歷和內涵,人生有了一定的高度,就不會去在乎那些雞毛蒜皮,無關痛癢的事情。
稻盛和夫也曾說過:“我站在一樓,有人罵我,我聽見了很生氣。我站在十樓,有人罵我,我聽不太清楚,還以為是他在和我打招呼。我站在一百樓,有人罵我,我根本看不見,也聽不見。一個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缺乏高度,高度不夠看到的都是問題,格局太小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將會不可思議。”
當你格局不大,站位不高的時候,你看到得都是問題,格局打開了,其實,別人的一句話,或者是一種態度根本就影響不了你,反而讓你覺得可笑。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與我們三觀不同,不在一個層次上,也就沒有與之爭辯什么,從而也就少了很多煩惱和苦惱。
楊絳先生有言:“人和人如果不在一個層次上,那么無論你做什么,對方都覺得不對。所謂層次,不是社會地位,而是人品和認知事物的清晰程度?!?br>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差異性存在,人與人之間也一樣,三觀不同,層次不同往往取決于自己的認知,以及心態和看問題的角度。
同樣一個問題,在不同的人眼里,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和感受,都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局限。
其實,每一個人都在用一生的時間為自己的認知買單,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和他的生活格局,就是他的全部和世界觀。
一個人的認知和格局,決定了他看問題和深度,所以才會說,寧愿與明白人吵架,也不愿與糊涂人過話。
不可否定,人與人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不要與層次不同的人爭辯,即便你是對的,也不要去糾正別人,否則注定不會有結果,還會讓別人不開心。
真正有格局的人,會懂得包容,理解和體諒不同層次的人,就如同一個站在最高山頂上的人看見的風景與一個在山腳下的人注定是不一樣的。
只有當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看到的是問題的本質,而別人或許看的比你更深刻,也許更淺薄,因此,沒有必要去改變別人,做好自己就行了。
記得莫言說過:“記住,成年人的世界,沒有篩選,沒有教育,只有選擇,沒有改變。”
對于層次不同的人,我們不必苛求別人跟自己一樣,也不必試圖去改變對方,因為這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也只有在同一個層次的人,才會感同身受,否則你就要去包容別人,允許別人的差異性存在,而不是一味地糾正別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